地球水的起源之谜:追溯宇宙与星球的生命之源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赵峰
2025-10-02
热度:6
秋实

地球上的水,如同这颗蓝色星球的灵魂,以浩瀚海洋的形态覆盖了 71% 的地表,当人类从月球回望时,那片深邃的蓝美得令人窒息。然而,如此巨量的水究竟从何而来,却困扰了人类数百年,背后牵涉的科学原理与宇宙历史,复杂得超乎想象。若想追本溯源,我们需将时间线拉回宇宙诞生之初,探寻水分子的起源密码。

放眼宇宙,水的存在并非稀缺现象。构成水的氢元素与氧元素,本就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成分 —— 天文学家早已证实,氢原子占宇宙原子总量的 73.9%,是含量最高的元素,氧原子则以 1% 的占比位列第三。如此高的丰度,让水在宇宙中大量存在成为 “理所当然”。但在宇宙诞生初期,元素构成远非如今这般。大爆炸后的最初几分钟,“原始核合成” 过程仅产生了约 75% 的氢、25% 的氦,以及极少量重氢、氦 - 3 和锂,元素种类极为有限。

直到氢气云逐渐聚集、分裂,第一批恒星诞生,宇宙才迎来了氧元素的 “锻造工厂”。这些早期恒星并非像太阳般温和,而是质量远超太阳的巨型恒星,它们在生命尽头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将核心中锻造出的氧元素撒向宇宙。这意味着,生命不可或缺的氧元素,在 130 亿年前就已在宇宙中就绪 —— 相比地球 24 亿年前才因蓝藻光合作用大量产生氧气的历史,宇宙氧的出现时间尺度堪称 “远古”。甚至有学者推测,早期宇宙的总水量可能比现在多好几倍,只是后来在宇宙高能演化中被拆解回原子状态,才形成了如今的观测结果。

聚焦太阳系,这里更是名副其实的 “水大户”,只是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即便在炽热的太阳上,也藏着水的踪迹 —— 在比表面温度低 1500 度的太阳黑子区,水蒸气会悄悄聚集,形成特殊的微小环境。而行星及卫星的储水情况,更是颠覆人类直觉:木卫二 “欧罗巴” 表面覆盖厚冰壳,冰层下藏着广阔的液态海洋;木星系的甘尼米德、卡利斯托,土星的泰坦、特提斯等卫星,也都是 “藏水高手”;天王星与海王星的卫星系统,堪称 “冰水宇宙博览会”,其中海王星更是行星本体含水量冠军,只是其水处于极端高压高温下,以二十多种高温冰变体形式存在,与普通液态水截然不同。

太阳系最外缘的柯伊伯带,是另一座庞大的 “冰水仓库”,无数冰块组成的天体中,曾被列为第九行星的冥王星,约 70% 质量都是冰,它们是太阳系形成初期遗留的 “冰冻化石”。而在柯伊伯带更外围的奥尔特云,被认为是已知最遥远的水库,许多彗星从这里被扰动后进入太阳系内部 —— 彗星约 80% 质量是水冰,堪称 “会飞的冰山”,也因此被推测可能是地球水的输送者之一。

关于地球水的具体来源,科学界主要分为 “外因说” 与 “内因说” 两大阵营,各有依据与争议。

外因说认为,地球水主要来自太阳系外围的冰质天体。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液态水会迅速气化,且薄弱的大气层无法约束水蒸气,导致其逃逸至太空。即便有少量水分子通过矿物质结晶释放,也会很快蒸发;更别提 45 亿年前,地球与火星大小的天体 “忒伊亚” 剧烈碰撞(此次碰撞产生的碎屑形成了月球),可能让仅存的水分彻底气化或被抛离。因此,当前地球的水更可能形成于后期 —— 外太阳系(距离太阳 2-3 个天文单位以外)的彗星、冰质小行星,在木星强大引力的 “宇宙弹弓” 作用下,改变轨道进入内太阳系,最终撞击早期地球,带来水分。

这一时期被称作 “晚期重轰炸期”,小行星与彗星频繁撞击地球:彗星虽撞击次数少,但富含冰水,单次可带来大量水;小行星则形成 “陨石雨”,撞击时冰体气化形成蒸汽,部分被新生大气捕捉,部分渗入地壳储存。不过,同位素检测给外因说带来了挑战 ——1986 年 “乔托号” 探测器观测哈雷彗星,发现其重氢(氢的同位素,原子核含 1 个质子和 1 个中子)含量是地球海水的两倍,后续观测的海尔波普彗星等 5 颗彗星也有类似特征。直到 2010 年,“希尔空间望远镜” 观测柯伊伯带天体 “哈特利二号”,发现其水的同位素组成与地球海水高度一致,才让科学界意识到:不同来源的彗星成分有差异,柯伊伯带可能是地球水的重要来源。

内因说则主张,地球水主要源自自身形成初期的内部演化,即内部化学反应与火山脱气作用。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外因说难以解释地球水圈的总体规模,也无法说明地幔和岩石圈中储存的巨量水分,推测彗星、小行星带来的水仅占地表总水量的 10%。

关键证据来自古老矿物与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者在 44.5 亿年前的锆石晶体中,发现了早期水分子活动的痕迹 —— 若地球水主要来自 42 亿 - 38 亿年前的晚期重轰炸期,如何解释更早的锆石中已封存水分?更惊人的是,有研究指出 42.8 亿年前(可能早于重轰炸期),地球就已出现生命活动迹象,这意味着当时水已稳定存在。此外,对玄武岩中水体的氦同位素测定显示,其组成与太阳系原始星云气体吻合,且这些水分子年龄约 44.5 亿年,几乎与地球同寿。

地球形成模型推测,地球吸积阶段加入的星子物质,会携带水分并逐步累积于内部,地球总含水量可能是地表水循环的 3 倍 —— 如今的海洋、湖泊等可见水体,仅占总水量的 1/3,其余 2/3 以化学或物理形式储存在地幔乃至地核深处。2014 年,科学家在巴西发现的橄榄石族蓝钻,更是直接证据:这种形成于地表下 660 公里地幔的钻石,可夹带高达 1% 的水,若按此比例推算整个地幔的含水量,结果与模型预测一致,即地幔水量相当于所有海洋总和的 3 倍。

如今,科学界逐渐达成共识:地球水的来源并非单一,而是 “内外结合”—— 彗星、小行星等外天体贡献了少部分水,而大量水源则在太阳系孕育地球的过程中,通过内部演化自然产生。这一结论不仅解答了地球水的起源谜题,更让人类对宇宙充满期待:既然宇宙中处处有水,那么其他星球诞生生命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幅提升。

上一篇:朱棣登基后 朱允炆的妻子儿女结局如何?藏在明朝史料里的悲欢与谜团

下一篇:海拔越高离太阳越近,为何温度反而更低?揭开大气层的温度奥秘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一***
¥100.00
用户头像 昵称:赵***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10.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5.00
用户头像 昵称:梨***
¥10.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