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梁的短文《关于友情》
适当的距离是维护友谊最基本的保证。不过,友谊到底重要。两个老板私底下再怨,到了面对面的时候,都尽力做出不在乎的样子。没事。这是一种...
晚上八点半,客厅里的台灯把方桌照得亮堂堂,林晓梅手里攥着红笔,盯着儿子小宇的作文本,指关节都快捏白了。桌上的玻璃杯里,刚泡好的菊花茶凉了半截,热气早就没了踪影 —— 这已经是她今晚第三次深呼吸,试图压下心里的火气。
“小宇,你过来,” 林晓梅的声音尽量放平缓,但尾音还是忍不住发颤,“你自己读读这句,‘妈妈说今天要吃红烧肉我最喜欢的菜’,你没觉得喘不上气吗?”
小宇背着小手,挪到桌前,耷拉着脑袋,小声念了一遍,然后眨巴着眼睛看妈妈:“我觉得挺顺的呀,就是说妈妈要做红烧肉,那是我最爱吃的菜。”
“顺?” 林晓梅把红笔往桌上一放,声音陡然拔高,“你中间连个逗号都没有,读起来不觉得像在跑八百米吗?还有这句,‘我放学回家看见小狗在追小猫小猫吓得爬到树上’,你跟妈妈说,这小狗和小猫到底谁在跑?我读着都快分不清谁是谁了!”
小宇被妈妈的语气吓了一跳,眼圈有点发红,却还是嘴硬:“可是老师说,一句话说完了就打句号,没说完就打逗号,我觉得我没说错啊。”
“没说错?” 林晓梅拿起作文本,翻到前一页,指着一处红圈,“那这个‘我今天很开心。因为妈妈带我去公园玩。’是怎么回事?这明明是一句话,你硬生生拆成两句,还都打了句号!还有感叹号,你是不是觉得它长得好看?‘今天天气真好!我要去放风筝!风好大!风筝飞起来了!’你这一篇作文,感叹号比字还多,读起来跟喊口号似的,妈妈的耳朵都要被你喊聋了!”
说着,林晓梅想起上周辅导数学时,小宇把 “+” 号写成 “×” 号,气得她半夜在家长群里吐槽;昨天默写生字,“太阳” 的 “太” 少写一点,变成 “大阳”,她耐着性子教了三遍,小宇还是记不住。如今这标点符号,更是让她觉得头皮发麻,像是有无数只小虫子在脑子里爬。
她站起身,在客厅里来回走了两步,试图平复情绪。走到阳台时,瞥见窗台上小宇上周画的画 —— 画里有妈妈,有他,还有一只歪歪扭扭的小狗,妈妈的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冰淇淋,旁边写着 “妈妈我爱你”。林晓梅的心里忽然软了一下,想起小宇早上出门时,还特意把自己爱吃的草莓塞给她,说 “妈妈上班辛苦,吃个草莓甜一甜”。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回桌前,重新拿起红笔,声音放得温柔了些:“小宇,妈妈不是故意凶你,你看,标点符号就像咱们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你跟同学聊天,不会一口气把所有话都说完,对不对?逗号就是让你喘口气,句号就是说完一件事,感叹号是你特别开心或者特别生气的时候用的,比如你看到好吃的,会喊‘哇,红烧肉好香啊!’,这时候用感叹号才对。”
小宇抬起头,看着妈妈缓和的脸色,点了点头:“妈妈,我知道错了,我刚才没好好想。”
“知道错了就好,” 林晓梅摸了摸儿子的头,把作文本推到他面前,“来,咱们一起改,你读一句,妈妈帮你想想该用什么标点,好不好?”
小宇坐下来,拿起铅笔,跟着妈妈一句一句地读,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就抬头问 “妈妈,这里用逗号吗?”“妈妈,这里能打感叹号吗?” 林晓梅耐心地回答,偶尔还会故意说错,让小宇来纠正。
等改完作文,已经快十点了。小宇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却还是坚持把作文本放进书包里,然后抱着林晓梅的胳膊说:“妈妈,明天我一定好好用标点符号,不让你生气了。”
林晓梅笑着把儿子抱进怀里,心里的火气早就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暖意。她低头看了看桌上的红笔和作文本,忽然觉得,那些让人头疼的标点符号,其实也没那么讨厌 —— 毕竟,这都是儿子成长路上,一点点要跨过的小坎儿啊。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