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主家的少爷-有位财主老来得子 对儿子甚是溺爱
有位财主老来得子,对儿子甚是溺爱。这位小少爷自然也就淘气得很。一天,小少爷爬上路旁的大树玩,见树下走过来一个书生,就站在树上往下撒尿,浇了那个书生一身。书生大怒,"之乎者也"地嚷嚷了一通,...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禁欲才能获得解脱”—— 这一观点曾被不少宗教、哲学思想推崇,也让许多人陷入 “压制本能” 的困惑。但心理学家王国荣在抖音视频《深度思考:我们凭什么一定要禁欲?》中,却抛出了颠覆性的质疑:我们真正该探讨的,不是 “能不能禁欲”,而是 “为什么要禁欲”。视频结合真实对话、心理学理论与人性观察,打破了 “禁欲即高尚” 的固有认知,告诉我们:合理满足本能欲望,才是对人性的尊重。
一、开篇:一场关于 “禁欲” 的真实对话,戳破 “完美禁欲” 的幻象
视频的起点,源于作者与一位藏族僧人的对话。当作者问 “你能做到完全没有肉体欲望吗”,僧人坦诚回答 “做不到”;再问 “寺庙主管能否做到”,僧人仍表示 “我认为也做不到”,最终只提到 “或许只有释迦牟尼能做到,其他人都做不到”。
这一对话并非个例。作者提到,曾有女弟子称 “自己和泰国大师做到了禁欲”,但作者并未纠结 “能否做到”,而是追问核心问题:“为什么要禁欲?” 在他看来,很多人陷入了 “为禁欲而禁欲” 的误区 —— 将 “能否禁欲” 当作 “道德高低” 的标准,却从未思考 “禁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种误区的根源,在于部分思想将 “欲望” 与 “邪恶” 直接划等号。就像印度教认为 “肉体是灵魂的监牢”,古希腊思想主张 “灵魂需脱离肉体才显圣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更是将欲望视为 “原罪”,甚至提出 “最大的道德是自杀”—— 因为 “活着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痛苦、造恶”。但作者犀利反驳:叔本华本人有抑郁气质,父亲选择自杀,“当一个人精神状态异常时,其观点未必客观”;更何况,若欲望真的是痛苦根源,那没有欲望的抑郁症患者,为何反而深陷痛苦?
二、拆解 “欲望”:不是所有欲望都该被 “禁”,正常欲望是人性的底色
要反驳 “禁欲论”,首先要厘清 “欲望” 的本质。作者指出,人们常把 “欲望” 笼统定义为 “洪水猛兽”,却忽略了欲望的多样性 —— 欲望并非只有 “邪恶的一面”,更多是支撑人活下去的 “本能需求”。
从类型上看,欲望可分为 “正常欲望” 与 “邪欲(恶欲)”:
正常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比如对食物的 “食欲”、对温暖的 “温度需求”、对亲密关系的 “性欲”、对知识的 “求知欲”、对快乐的 “游戏欲”。这些欲望就像 “人体的燃料”,满足它们,人才有活力、有幸福感。就像动物有 “交配欲、食欲、领地欲” 三大本能,人作为高等动物,保留这些本能是自然规律,而非 “罪过”。
邪欲(恶欲):是失控的、会伤害他人与社会的欲望,比如过度贪婪导致的 “掠夺欲”、因嫉妒产生的 “破坏欲”、不受约束的 “暴力欲”。这类欲望才是需要警惕和管控的,而非所有欲望都该被 “一刀切” 地禁止。
作者用一个尖锐的比喻戳破 “灭欲论” 的荒谬:“如果所有欲望都该灭掉,那死人就是最完美的 —— 躺着不动,没有任何欲望。难道我们要把活人变成没有生命的雕塑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正常欲望不是 “人性的污点”,而是 “人活着的证明”—— 一个对美食没兴趣、对爱情没期待、对世界不好奇的人,看似 “无欲无求”,实则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三、幸福的真相:健康的欲望满足,才是幸福的来源
“禁欲能带来幸福” 的说法,还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幸福究竟从何而来?作者引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巅峰体验” 理论,给出了颠覆性的答案。
马斯洛认为,“巅峰体验” 是人的心理达到最健康状态时,产生的 “极致幸福、饱满、博大” 的感受,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级体验。当记者追问 “巅峰体验具体是什么” 时,马斯洛反问:“你有过最完美的性体验吗?那种忘却一切、只觉幸福的时刻。如果有,巅峰体验就是这种感受。”
这一回答打破了 “性欲望是低俗的” 偏见。作者进一步阐释:当一对相爱的人,在 “圣洁、深厚、纯粹的爱意” 中实现灵与肉的结合,这种体验是 “天生的、自然的”,也是 “难以替代的幸福”。就像莫扎特曾说,“人类达到神的境界,靠的是爱侣间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人类文学作品千百年歌颂爱情,正是因为爱情中的欲望满足,是最鲜活、最真实的幸福来源 —— 这种幸福,远非 “禁欲” 能带来。
反之,压抑正常欲望,反而会带来心理问题。作者提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发现: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过度强调 “理性与道德圣洁”,刻意压抑人的本能欲望,导致很多女性患上抑郁症。当时的治疗方法很直接 —— 通过满足本能需求(如触摸敏感部位)缓解抑郁。这说明,“压制正常欲望” 不是 “道德高尚”,而是 “违背人性的自我伤害”,甚至会引发神经症。
四、正确的态度:反对 “禁欲”,也反对 “纵欲”,主张 “合理节制”
作者强调,质疑 “禁欲”,不代表支持 “纵欲”—— 两个极端都是对人性的伤害。
纵欲:就像 “汽车限速 120,却开到 180”,失控的欲望会让人翻车。比如正常吃 2 个馒头能饱腹,非要吃 8 个,会伤胃;正常的性需求是亲密关系的调味剂,过度沉迷则会荒废生活、伤害他人。纵欲的本质,是 “不加管控的欲望泛滥”,最终会反噬自己。
禁欲:则是 “把汽车的发动机直接拆掉”,看似 “安全”,实则让生命失去动力。过度禁欲会压抑人性,甚至扭曲心理 —— 作者举例,《红楼梦》里的某些道人、僧人,因长期压抑本能,反而变得变态;现实中,有些打着 “禁欲修行” 旗号的人,会用更扭曲的方式满足需求,这正是 “压抑到极致的反弹”。
真正健康的态度,是 “合理节制地满足欲望”,核心有两个原则:
不伤害他人与社会:满足欲望的前提是 “不侵犯他人权益”,比如爱情中的性需求,需建立在双方自愿、相爱的基础上,而非强迫或背叛;对财富的欲望,需通过合法劳动获得,而非掠夺。
符合自身需求:就像吃饭要根据 “身体饥饿程度”“营养需求” 来定,满足欲望也需 “适度”—— 比如求知欲驱使我们学习,但不必熬夜到透支身体;游戏欲让我们放松,但不必沉迷到荒废工作。
这种 “合理节制”,不是 “给欲望套上枷锁”,而是 “给欲望找对方向”—— 让欲望成为 “推动生活的动力”,而非 “毁灭生活的洪水”。
五、结语:别给人性套上 “禁欲的铁链”,合理享受本能才是真幸福
视频的最后,作者发出灵魂拷问:“动物都有本能欲望,为什么人就要刻意禁欲?人有精神追求,难道是为了否定自然赋予的属性吗?”
在他看来,任何思想、宗教都不该 “违背自然规律”—— 试图用 “禁欲” 捆绑人性,本质上是给鲜活的生命套上 “精神铁链”。我们不必为了追求 “虚假的圣洁” 而压抑本能,也不必为了满足欲望而放纵自己;而是要承认 “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学会在 “合理的边界内” 享受本能带来的幸福 —— 对美食的满足、对爱情的甜蜜、对知识的好奇、对快乐的追求,这些都是生命最珍贵的体验。
正如作者所说:“合理满足本能需要,充分享受本能的美好,这是无比幸福的事。” 毕竟,人活着的意义,不是 “成为没有欲望的雕塑”,而是 “带着健康的欲望,活出鲜活的人生”。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