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老汉,他有两个儿子,分了家,他轮流着吃饭。在每个孩子家轮流吃饭一个月。
这年,大年二十九儿,是个小月,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父亲在老二家吃罢晚饭还没走,老二恐怕他赖在这里过年,就和他媳妇调唆着小孩子撵他爷爷走,说:“这月是小月,明天就是又一年了。”父亲知道这是儿子媳妇们在后边教唆,便长叹了一口气,出门走了。
到了老大家门口,老大和媳妇早把大门上得死死的,想着这月还少一天,老二也不一定硬叫父亲走。父亲来喊不开门,他就又折回老二家去了。父亲来到老二家门口,喊了几阵子门,一直没人答应,顿时气得头晕目眩,身不由主地躺在了门边的红薯秧上,稍清醒一点,他觉得冷,就把红薯秧扒了个洞,钻了进去。
爆竹声声迎来了大年初一,老大和老二家大大小小欢欢乐乐地忙着过新年。也没人注意这老汉,直到初一晚上,大儿子才想起父亲,于是就到老二家去探问,可是一问,老二说昨天晚上就走了。于是这老大老二才上了慌,恐怕舅家知道了不行,就到处去找,一直找到半夜,才在红薯秧子下把父亲找了出来。老大、老大媳妇,老二、老二媳妇,还共同把父亲数落了一顿,说他故意办孩子们难看。
父亲非常生气,闷到初三那天,才把老大两口子和老二两口子叫到一块问:“我给你们各分那二十亩地的文约,都去封粮了没有?”两个儿子和媳妇都光知道要地,还不懂得封粮纳税这一套,都说:“不知道呀!”父亲故作神经紧张的样子说:“这可不是小事啊!皇粮不封,可要犯法的,文约上写的是我的名字,我可担当不起呀!您快把文约拿出来叫我去封粮。”两个儿子和媳妇听了都很害怕,就急忙把文约拿出来交给父亲到县上封粮去了。
父亲把行李捆了捆,手拿拐杖,怀揣文约,径直向后山庙院里走去。黄昏时分,他进了庙院,把四十亩地的文约,恭手交给庙里的住持道士,说明自己身世和两个儿子媳妇待自己的情况。恳求说:“我不再回家了,我就带这四十亩好地,在这里出家了。”
庙里的住持,答应了他的要求,收管了他的文约和田地,并派了两个小道士专门去照顾他。这老汉就在这庙里,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两个儿子和媳妇,失去了土地,非常后悔,只得过着穷苦的生活。
流传地区:栾川庙子、大清沟
讲述者:王西杰
记录者:李书交,男,15岁,学生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