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易经》?
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易经》,曾长久地被误解为一本算命的书。
随着科技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易经》越来越受到中外科学界、文化界的重视,西方学者称之为“一部奇妙的未来学著作”。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我们又如何才能够读懂古老而神秘的《易经》?而懂了《易经》的道理,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什么意义?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从“何为《易经》”谈起。中国古代文献大都这样论述:《易》(《易经》简称)为群经之首。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把《易经》摆在最前面。实际上这还不足以表明《易经》的重要地位,应该是“《易》为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渊薮。《易经》包含的内容十分庞大。《吕氏春秋》记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意思是说《易经》大则大到没有外面,小则小到没有里面。每一个研究者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易经》,都只看到其中一个方面,只讲对一部分,而很难把《易经》讲全。就像偌大的北京城,不管是乘坐飞机、火车,还是通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都能进来,可是进来以后,谁都不能断言自己已经了解了整个北京。所以,研究《易经》,一定要有比较宽广的包容性。
《易经》是怎样完成的?《汉书·艺文志》记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易经》的完成,经历了三位圣人:第一位是伏羲,第二位是周文王,第三位就是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又称下古)。总而言之,《易经》成书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经历的圣人也很多,所以严格来说,《易经》是我国古圣先贤集体创作的成果。
《易经》这本书,其用处何在?其实看完这本书就会发现--《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兢兢业业地搞研究,就是希望解开宇宙的密码。在拥有大量科学仪器与尖端技术的情况下,科学家们尚且不敢说能够解开宇宙密码,这么一本几千年前的古老经书,如何能做到这样伟大的事情?但是,《易经》确实做到了,而且这个密码在孔子时就已经被解开。孔子曾感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宇宙的密码已经解开,但是要靠人来把它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待那个密码自行解开。而之所以说在孔子时就解开了宇宙的密码,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得到了三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叫作伏羲八卦。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看过八卦图,一些家庭甚至挂过八卦图,但是除了辟邪,人们不清楚其作用何在。殊不知,那正是一把打开宇宙密码的金钥匙。伏羲八卦揭示了宇宙一个最基本的秘密,中国人用两个字就能概括--“阴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物体有最小的基本构成元素。中国人认为,“阴阳”就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0和1构成了浩瀚无穷的互联网络;其实中国古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就讲过: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意思其实一样,只是用词不同而已。
但是“一阴一阳”如果解释成一个阴和一个阳,那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所以在学习《易经》之时,一定要厘清这些细节,避免任何的误解和扭曲,以致错解这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第二把钥匙便是文王六十四卦,它象征着宇宙的六十四个密码。凡是密码,必定离不开数字,比如现在的保险箱大都用数字作密码,但是那个数字是死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是《易经》的数不同于数字,也不能用现代的数学观念来理解。《易经》的数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变化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第三把钥匙是孔子所作的《十翼》,也称《易传》。孔子替《周易》装上十只翅膀,希望《周易》能够“飞起来”,让世界实现大同。实际上,“地球村”就是世界大同,世界大同就是“地球村”,实现这个理想就要靠这部有十只翅膀的《周易》。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易经》,可以说是三位古圣先贤共同创造出来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图;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后被称为《易经》;而孔子则为《易经》作了《十翼》,也称《易传》。那么,《易经》的首创人伏羲是谁?
他又为什么要创造八卦?
很多人认为伏羲是为了造字,推行文字教育,所以创造了八卦,其实不然。在伏羲的时代,人们以狩猎、打鱼为生,最怕半路上碰到天气骤变的情况。所以很多人向伏羲询问第二天的天气。伏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座气象台的台长。随着验证次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询问,伏羲便在树上挂一个“上面两短横 中间一长横 下面两短横”的图像,示意明天会下雨。之后伏羲根据人们的需要,把气象预报逐渐地扩大,慢慢地推出不同的卦象,就变成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很熟悉的八卦,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字天书”。
所以,《易经》整部书起初只有图像,所有的字都是有了文字以后逐渐添加上去的。加到最后,整部《易经》也不过四千多字。没有文字,没有条条框框,不受任何局限,就可以通天下,通宇宙。伏羲是把整个宇宙都想通了以后,才开始来画卦。所以我们对他那一画非常地尊崇,称其为“一画开天”。《易经》是从开天辟地,也就是今天科学上所讲的大爆炸说起的,一直说到人类最后的状况。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把它展开,因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人类世世代代都要取用于《易经》,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部宝典。这部宝典历经七千年的岁月,一直流传到今天,足以证明真理永存的道理。而伏羲创造八卦所用的三个方法,对中国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个方法叫仰视。动物大部分无法仰观天象,所以仰视是人类特有。
中国人很会仰,但是仰到后来不够高,只是仰上级的脸色。第二个方法叫俯视。整部《易经》都是从人身上看出来的东西。我们经常讲“万物皆备于我”,因为“我”就是一个小宇宙。宇宙所具有的东西,我们在自己身上全都找得到。自然中有山,人也有,而人身上的山就是鼻梁。第三个方法,用现代的话讲,叫作广角。以广角的方式看天象,就不能光看一个地方,而是四面八方都要顾及。看得很周到,想得很周密,一点都没有遗漏,这样才叫作《周易》。《周易》这个“周”字,跟周朝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刚好与周文王的朝代在字形上相同,所以引起不少人的联想。其实细加考虑一下,周文王精通易理,他不会把自家的姓冠在一本书上,因为这是犯忌的。“周”是周密、周详的意思,而且它还有另外的意思一周流不停、往复循环、生生不息。
所以这本书才叫《周易》。
如前文所述,伏羲没有造字,因为他知道整个系统都是图像、数字。伏羲八卦图是由数字组成的,现代高科技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也是由数字组成的;因此,有人说,中国七千年前的伏羲,可以说是电脑的鼻祖。那么,古老的《易经》和现代科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可以说,《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伏羲原来用符号来告诉人们天气变化,后来慢慢发现,不仅仅是气象,有很多跟生活直接相关的东西都可以从里面生发出来。按照今天的说法,《易经》可以说是自然科学。但是,我们知道,在孔子以后,这部书除了自然科学的部分,又另外加上了一部分,叫作人伦道德。两部分合起来,才能够表示整体的《易经》。
所以说,中国人所讲的道理,都是从自然中生发出来的,我们一切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师。狂妄自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是不合自然的。有人会问,现代科学难道不可以持续发展吗?当然可以。科学是人类非常需要的东西,只不过不能忘了要用自然来引导科学。我们要记住,一切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都要用是否符合自然这一标准来检验。
最后,现代人从《易经》中能获得什么实际的意义?第一点,《易经》可以纠正我们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例如,今天大家普遍认为自信是对的。
《易经》里面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包括自信在内的。人有可控制的部分,也有不可控制的部分,可控制的部分是“操之在我”,但是不可控制的部分是“操之在天”。《易经》所包括的“自信”其实是指对“天”有信心,而不是对自己有信心。我们相信“天”会保佑我们这种人,我们多拐一个弯想一想,如果“天”不保佑我们这种人,那还保佑谁呢?如此而已。如果把“天”去掉,只有自信,那就会自大,就会狂妄,就会过分自我,然后人际关系就会很差,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目前有很多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都是有待商榷的,这个要在学完《易经》以后才能厘清。第二点,《易经》既有神秘性,也有道德性。有神秘性,是因为以前科学不够发达,我们没有办法用
科学来解释它,所以只好用神道把它包装起来;现在科学发展了,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诠释《易经》里面的神秘性。但是它的道德性,是没有办法取代的。所以,《易经》的道德性,在以后还会得到很好的发扬。第三点,《易经》中求同存异的思想是实现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全球性是必然的趋势,谁也阻挡不了,但是还是会有人强烈反对。因为全球化会引起很多人的不安,他们认为全球化就意味着本土文化的灭亡。没有一个地区希望自己的文化走向消亡,只有像《易经》这么广大包容的思想体系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求同存异。我们求同,但是会存异,我们会尊重每个地区的文化,但是我们会在这当中找出一个最大公约数,使其变成“大同”的基因,而这个只有《易经》做得到。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