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孩子的目光-无声的教育-小故事大道理

来源:原创/搜集 发布:刘钱 11

孩子的目光

从我喝第一口水的时候,有个孩子便一直站在我的跟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起初,我还以为自己有什么特殊体征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好奇才会出现这种在我们看来很不礼貌的举止。可仔细想想,我既非金发碧眼、黑皮肤,也不缺胳膊少腿。看看穿着,更是扎进人堆里熟人都无法辨别的。看他的眼神,随着我那瓶矿泉水的移动而转移。我断定他肯定是口渴了,又没钱买水。想到这儿,我大方地打了个响指,在旁边卖杂货的手推车应声而至。我递过去两元钱,买了瓶润田太空水,我接过水,友好地把水塞到我跟前那个孩子手里。孩子很吃惊地接过水,也不道谢,迅速拧开瓶盖,把水全倒在我脚下那块干涸的草地上了。对于他这种反常的举动,我感到特别气愤,但又不好发作。于是,站起身准备找个椅子,摆脱他的纠缠。这时,后面响起了悦耳的声音:“叔叔,能不能把你手上那个瓶子也给我?”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他需要的并不是水而是装水的瓶子。

我对这件事记忆很深,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一般来说,在我们眼里,瓶子再怎么贵,怎么精美,也没有水值钱。但在一个拾荒的孩子心里,水是没有瓶子贵的,水是不值钱的,因此,我联想到当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大人们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培养、塑造孩子,结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偏差,我看,关键是审视角度出了问题,在孩子的想法和意愿与大人们的想法和意愿相悖逆时,大人首先采取的姿态就是压制、扼杀,忽略尊重和关注孩子天性的发展。

有一种现象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无论是在大、中、小学教育界,还是各种行业里,那些出类拔萃非常优秀的人才绝大部分出自普通甚至相当贫困的家庭,调查一下他们的背景你会发现,他们的父母往往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和子女从事的行业相差甚远,谈不上什么家庭熏陶,往往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示。相反,那些自诩学历高成就大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资质一般,甚至毫无出息。可见,教育的重点并非教育者的观点和观念多么超前,素质多么高,为之创造的环境多么优越,关键在于是否给他耕耘出一块适合他生长发展的土壤。是马,就给他一片草原,让他奔跑;是船,就让他驶向海洋,和风浪拼搏;是鸟,就给他一片天空,让他翱翔。

>小故事大道理

关注孩子的目光,是教育的起点,按照他的目光帮他寻找适当的方向,是每个教育者最大的责任。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