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买卖绸缎的商人,到洛宁县城去卖绸缎,他把摊摆在街上。只见从西边来了一位很阔气的青年,约有二十七八岁,他牵着一头驴,上面备着华丽的驮鞍,来到商人的摊前,好像一个大买主,翻翻这匹绸缎,又看看那匹绸缎,笑嘻嘻的对商人说:“我家少爷要成亲,老爷叫我来买绸缎,我看你这是真货,不知多少钱一匹?”商人看他是个大买主,就和他捏了个公平价钱。那青年连连点头说:“可以,可以,不外气!一分价钱一分货嘛!你这些绸缎我全包了。”青年人把话说完,就又抱歉地说:“对不起,数目太大,我出来没带银子,麻烦你一趟,跟我到老爷家去取吧!不远,就在前边一里地。”商人心里很高兴,就把绸缎搭在驴背上,随着那青年去了。
他们走了约一里路,来到一个高大的门楼前,只见高房低屋,红砖青瓦,飞檐翘角,十分威武气派,两扇红漆大门,庄严壮观。那青年说了声“到了”,就把驴拴在门前的树上。青年人笑嘻嘻地说:“实在对不起,我家老爷的府上,是从来不让外人进出的,你得在这外边先委屈一会儿,我先把这些绸缎交给老爷看看,看中了马上付银子。”商人先是犹豫了一下,随后又见他的驴子,还拴在树上,也就同意了说:“你可得快些呀!”青年人答道“当然,当然”,就背着绸缎走进门去。
商人在门外等了又等,还不见那青年出来。他在门外徘徊着看明柱上的对联,只见对联上写着:“一捧雪,二度梅,三请诸葛;四才子,五凤楼,六出祁山。”商人一看对联,傻眼了,这不像一个财主家门上贴的对联。他大着胆子推开大门走了进去。只见里边四面都是门,门都开着,原来是一个空戏院,连一个人也找不着。
商人知道上当了,就蹲到门外拴驴的地方痛哭起来。这时一个穿长衫的老头走来,问明了情况,说:“你这是丢了大鱼得蚂虾,拾了芝麻丢西瓜,上大当了,这一头驴能值几个钱?快到县衙去告状吧!”商人哭着说:“这无影无踪的事,县太爷会管吗?”那穿长衫的老头说:“管,你只管把驴牵上去告状吧!”
商人牵着驴到县衙告了状,县官传令叫他先把驴留下,回店等候,三天后来结案。
商人走后,县官命令衙役们把驴拴在院里,三天不准喂它吃草料。那驴饿了三天后,县官叫衙役把驴放开,派四名衙役化了装,在驴后边暗暗跟着。那驴饿了三天,又饥又渴,一解开缰绳,便顺着原路,一直向西跑去,走了约有二三里地,来到一家门口,便走了进去。院内一个小孩儿,便喊着说:“爹,爹,咱的驴回来了。”那家掌柜一听,便急忙出来看驴,却被四名化了装的衙役抓了起来。接着又在屋里搜出了那骗来的绸缎。
骗子和商人都被带进公堂,县官叫他们互相对证以后,案情大白。县官叫那骗子交了赃物,重打四十,押进南监。又对那商人说:“这是你的绸缎,物归原主,下堂去吧!”
商人听了那县官熟悉的声音,觉得非常耳熟,扭头一看,正是叫他前去告状的那个穿长衫的老头。便高呼青天,一时传为佳话。
流传地区:栾川
讲述者:贺石平
记录者:贾翰如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