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烙饼,不管大小厚薄,总要翻几遍,两面来回烙,才能烙匀熟透。可是,栾川偏偏有一种烙饼不用翻,它就是用玉米面加葱花油盐五香味料调成稀面糊,倒入一种平面圆形中间稍凸专门烙饼的特殊炊具,半烙半蒸,不用翻动而成的一种风味美食 不翻儿。
说起栾川不翻儿,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相传,清朝皇帝康熙曾微服私访民情,途经河南洛阳城,路过潭头狮子岭,来到木头岭山下的大深沟。这里山高沟深,人烟稀少,康熙一行,长途跋涉,劳累不堪,口干舌燥,饥肠辘辘,眼看皇上就要支持不住了,随从报道:“前边山嘴下路旁有一人家,不然先到那里歇歇脚,讨点吃的再说……”康熙便踉踉跄跄走进了人家一间茅庵,只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烙饼,香气扑鼻,他也顾不得许多,便上前讨要。老奶奶说:“饼还未翻,翻过来烙熟后再请用。”康熙皇帝真是饥不择食,急忙说道:“老人家,不翻了,救命要紧。”抓起一个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边吃边说:“好吃呀!真香!”说来也怪,以往烙饼翻好几翻还熟不透,今天一次未翻竟然烙匀熟透了,连烙几个都不用翻。康熙皇帝将那虚腾腾、黄灿灿的玉米面烙饼一连吃了三四个,才缓过劲来,接着跟老奶奶拉起了家常,问了一些该问的情况之后,让随从掏了一把碎银子,无限感激地说:“老人家,今天多亏了您的‘不翻儿’救了我的命,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您的救命恩德,这点银子,请您留用!”老奶奶心肠好,想着出门人可怜,咋着也不收人家的钱,并说:“你们饿的太很了,这饼子连翻都没翻,也不知熟不熟,瞎好吃点,还掏啥钱,还是你们拿着路上用吧!”康熙说:“熟了,熟了,不翻儿好,不翻儿好呀!”老奶奶还是说啥都不要钱,康熙实在没法儿,便拿出纸来,在上面写了几个字交给老奶奶再三道谢后才登程去了。
老奶奶斗大的字不识半升,拿着纸,连个颠倒横顺也不知道,想着找个识字人看看,就是没有人,只好到外沟找那教学先生看看纸上到底写的是啥。找到白胡子教学先儿后,他从腰间鱼穗眼镜盒中取出老花镜,慢条斯理地戴上,不看也罢,一看不要紧,只吓得“老天爷呀”一声,倒退三步,然后躬身伏地三拜九叩,口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起身问道:“这字是哪儿来的?”老奶奶把刚才的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先生捋着胡子说:“你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好事了。”老奶奶催问:“你胡说啥:快说那纸上写的啥?”老先生伸着大拇指夸奖地说:“你今天救了当今皇上了,这是圣旨,上面写的是‘大救驾’,后边的落款是‘玄烨’就是康熙皇帝的名讳。”老奶奶这才恍然大悟,连忙朝着皇帝走去的方向深深地磕了三个响头。
从那以后,玉米面烙饼因受过大清皇帝康熙的敕封“不翻儿”,再也不用翻了,不但比先前好吃了许多,而且也成了栾川乃至洛阳一带有名的风味小吃。大深沟也因此更名为“大清沟”,老奶奶“大救驾——不翻儿”连同它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