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慈烺在灵宝闯营内被救出来之后,两天之内就有故明大臣王承恩、杨阳观、刘太秀、贾上还等十数人来到。他们为了找到一个隐蔽的安身之地,就都化装成云游道人,翻山越岭,来到了栾川。
他们在一个小山丘上停住了脚。王承恩深通易理,善知阴阳。他见这个小山丘松柏掩映,左右二山,成二龙戏珠之状,是一块风水宝地,心中甚喜,就与众人在山上转了一遭,正中间有一座关帝庙。
关帝庙很破旧,不知建于什么年代。正殿三间,东西两廊各三间,另外还有几间配房,都是灰瓦土墙。正殿三间乃是通房,比较宽阔高大,中间泥塑关羽观《春秋》圣像,两边站着关平、周仓。只因年久失修,关羽的绿战袍已颜色脱落,破烂不堪。周仓头歪身斜,掩月刀倒在脚下,关平已成了断臂将军,全都失去了当年的威风。整个大殿尘灰大厚,到处结满了蛛网,鼠屎满地,鼠洞目及可见,呈现出一派凄凉的景象。
众人在大殿里看了一会,王承恩说:“这就是咱们的家了,今天晚上我们就住在这里,有关将军为太子保驾,大家也可以高枕无忧了。”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大家一齐动手,将大殿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贾上还找来一块砖头,放在关夫子脚边,让太子坐下休息,于是大家都找来了砖头、石块,围坐在太子身边。
关帝庙虽然颓废简陋,但他们都很满意,首先他们在思想上有一种安全感,所以这天晚上他们都放心大胆地酣然入梦,睡得十分香甜。
第二天,众人分别到民间以化缘乞食为由,对地理民情暗作考察,只留王承恩一人在庙内与太子作伴。
将及午时,只见从山下上来一位道人,王恩抬头一看,只见这位道人:
头戴九梁道冠,脚下白袜云履,身穿兰布道袍。面如三秋古月,颔下五绺长髯,发似三冬雪,貌赛九秋霜,童颜鹤发,仙风道骨,神采奕奕,二目炯炯有神。背后背着一个斗笠,肩头斜插一柄宝剑,手里提了一个毛兰布兜。
王承恩见这老道气宇不凡,又是同道中人,正好攀谈,也许能受到一些启示。慌忙上前施礼说道:“道长何来?此处龌龊空荡,不堪落足,请委屈坐下叙话。”
老道说道:“门外秋高气爽,清心悦目,岂不更好。”
于是三人一齐走出门外,坐在石阶之上,太子紧挨王承恩身边坐下。
老道见王承恩身边坐的小道士,只生得尧眉舜目,虽在风尘落难之中,犹不失尊贵之相,即向王承恩说道:“贫道昨夜偶得一梦,梦见有一小龙盘卧于关圣人足前,今日我来这里,就是要验证一下梦中所遇,是否有应梦贵人驾临。今见二位在此,果有应梦之人。我观这位小道,额上有龙纹一道,头上有灵光罩顶,果如贫道之言,得非北京皇城逃难出来的慈烺太子乎!”
王承恩大吃一惊,吓得身子一粟 ,暗说一声“不好!此人是谁,他怎么能识破太子,莫非他?……”就强作镇定地说:“道长你说什么呀?哪里来的太子?我怎么听不明白?我是个四海为家的云游道人,他是我的侄子,昨天刚到这里,请道长谨小慎微,不要疑猜。”
老道见王承恩面显惊惧之色,即坦诚地向王承恩说道:“你也不用害怕,我也不是来盘问你的,为了释去你心中之疑,现在我把我的身世告诉你,以免产生误会。我名刘真还,万历时翰林院录事。万历三十一年,皇上颁赐敕建老君山金顶太清观时,我与奉旨诸臣以及工匠同时来到这里。完工后,我被留下做善后工作。后来我观此处峰峦叠翠,树深见鹿,民风淳朴,春种秋收,又是先贤商相伊尹躬耕之乡、太上老君修道之地,一点脱尘之念摇动我心,就在离此不远的长春道观出了家,今已四十余年矣!”
王承恩激情满怀地说:“啊呀呀,我当你是何人,原来你还是忠心保朝的老前辈哩。真是大小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啊!失敬了,失敬了!”
刘真还继续说道:“京师失陷、吴三桂降清、李自成挟太子西逃的情况,我都知道了。我想只要有东宫太子在,就必然有人设法救出太子作复国之计,也一定会来到伏牛山作暂时隐蔽。因为这里苍山林海、喷薄紫气,太子来此正是藏龙卧虎之地,久后必成大业。计算时日,你们早该来了。昨日看见有许多道士风尘朴朴在山道上行走,猜想一定是你们来了,也一定会在此间关帝庙落脚,故今日相访到此。”
王承恩此时疑心全消,困境中能遇到这样一位关心国事的故明老臣和世外高人,真是高兴。也就十分坦诚地说:“诚蒙道长以心照人,我怎能不以实言相告。我非别人,我即先帝驾前司礼太监王承恩也。”又指着太子说道:“此即东宫慈烺太子,请道长拜见。”
刘真还向太子稽首说道:“真还今日得见太子,道心方安,请太子稍展愁眉,胸怀放宽,复国有日,以待天年。”
刘真还拿过布兜说道:“贫道带有素食点心在此,就请太子用餐。”
太子肚子正饥,哪管晕食素食,拿起就吃,端的风卷残云。
刘真还说道:“此处名叫魁丘山,东临二龙山,西接龙泉山,是一处风水宝地,故此山上建伏魔大帝关圣人庙在此。太子初到这里,就可暂作栖身之地。”
于是太子一行,就在关帝庙内住了下来。
流传地区:栾川
讲述者:尤安亚
记录者:宋明方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