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驾游园晚会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秋天九月十九日——是孝庄母子到达北京的日子,也是《石头记》里元妃“省亲”隐射的真实日子。书上说“次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恩准贵妃省亲”。这是作者有难言之隐,不得不耍花枪。
《石头记》第十八回摘要:
(1)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隐射省亲的“元妃”身份是皇太极的皇后,顺治的皇太后。她从“凄凉寂寞”的关外,入主京华,觉得很见“世面”,心里很感激皇太极与孔有德。
(2)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秋树秋花是真,因为北京最美九月间。绢毛“依势作成”是假,“假做真时真亦假”也。
如果将上段原文中的人工花卉,变成真实的秋色秋香,就是顺治元年九月十九日孝庄入主北京的欢庆——“火树银花不夜天”也。
(3)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那版舆抬进大门、
元妃(孝庄)归省荣国府大观园路线图
元妃(孝庄)由盛京至北京省亲路线图
入仪门往东去。——原文写得十分别扭,自相矛盾,荣国府忽然开门向西?为什么??读者糊涂了三百年,作者却一点也没有糊涂,他们在写实。
其实,“元妃省亲”的真实情况,是多尔衮(贾政)为迎接孝端、孝庄皇太后,还有七岁小皇帝顺治,于顺治元年九月底,在现在中南海辽阔的水面上举行的一次接驾联欢晚会。多尔衮在中南海“西街门外”接驾。两宫皇太后从中南海西大门而入,“入仪门往东去”,到达中南海正堂(贾母正室)。绝对不是荣国府改换门面了。
皇家久别的亲族们好不容易又见面了,但热土难舍,亲人难忘,联欢会上少了一个人——大行皇帝皇太极。想起沈阳的老家与留在东北故土的亲人遗骨,两个可怜的寡妇,领着一个前途未卜的七岁孤儿,竟相对着流起眼泪来了。这就是大观园省亲的动人场面。因为两宫皇太后毕竟是两个寡妇女人,而顺治皇帝福临仅仅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
两个寡妇抱着一个孤儿哭泣,就是“元妃省亲”的主题思想,如此而已。
皇帝与后宫佳丽的历史舞台
顺治皇帝与后妃的活动舞台是故宫后宫、故宫御花园、社稷坛花园、太庙花园、北海、中南海与景山(大观园)。大观园隐射的清皇宫,其北径由景山东墙到北海西墙,折合“三里半大”。如果读者有兴趣,不妨亲自去量一量,真是一点不差。
大观园(北海理池与景山)山水主景:“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大观园(清皇宫林苑)是《石头记》男女主角演出《红楼梦》悲剧的艺术舞台。五龙亭是“藕香榭”艺术原形。
“三里半大”为“里里里半大”,将这五个字的笔画拆散重组,恰好形成“甲申由朱奉”——“甲申”年“由朱”元璋的子孙崇祯皇帝“奉”送。“甲申”年即崇祯十七年。本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林如海,朱由校之弟朱由检,二木成林,走到(如)海棠树上吊也。
顺治(神瑛侍者)与所有后妃(绛珠仙子)是《石头记》的主角与配角。由于皇宫里有几千个与顺治有关系的男女,《石头记》里只有四百多个演员,所以主要演员必须演几个甚至几代的历史人物。而主要历史人物又必须由多名演员分段表演,一个故事要隐射好几件、好几代的历史事实,或好几个故事隐射同一件历史事实。只有如此,才能蒙住清廷文化官员的眼睛。所以读者看起书来比较费神。王梦阮《红楼梦索隐》云:“盖上下数百人中,不必一一派定角色,或以此言彼,或数人合演一人,或一人分扮数人,或先演后半部再演前半部,或但用之此一场即不复问下一场。”可谓一针见血的分析。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