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座-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地
卖座过年前,我从广州回南昌,在火车上碰到一件这样的事。我旁边一个青年,几天前订到一张座位票。因为怕晕车,上车后,千方百计花高价在另一位旅客手中买了一张英德到南昌段的...
“百善孝为先”,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何为真正的孝?一则发生在清朝的民间故事,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 它讲述了一位老汉因善举历经坎坷,最终收获多重幸福的经历,也道尽了 “养儿防老” 背后,“心与心的靠近” 远比血缘更重要。
故事的开端,是一位穷秀才的绝境。这位秀才寒窗苦读十余年,满怀希望进京赶考,却在半路遭遇盗窃,盘缠尽失。前无去路、后无归途的他,望着不远处的河水,竟生出了寻短见的念头。就在他抬脚欲迈向河中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喊住了他 —— 是一位穿着粗布衣裳、攥着布袋子的老汉,看模样正要去赶集。
老汉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拉住秀才的胳膊,急切地问:“年纪轻轻的,有什么想不开非要跳河?” 秀才再也忍不住委屈,将丢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倾诉。听完秀才的话,老汉拍了拍他的肩:“傻孩子,钱没了能再挣,命没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说着,他把怀里的布袋子往秀才手里塞 —— 那是他攒了三年的银子,本打算用来给家里添头牛。“你先拿去赶考,别误了时辰!”
秀才捧着沉甸甸的布袋子,眼泪夺眶而出,“扑通” 跪倒在地磕头:“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若高中,将来一定把您当亲爹伺候!” 老汉笑着扶起他,目送秀才远去,才空着手往家走。可他没想到,家门口等待他的,是亲生儿子儿媳的怒火。
得知老汉把三年积蓄送给了 “外人”,儿子跳着脚怒吼:“您是不是老糊涂了?那银子是俺俩起早贪黑攒的!” 儿媳也在一旁抱怨:“咱们本来就不宽裕,你还添乱,留着你有什么用?” 说着,小两口竟动了手,连推带骂地把老汉赶出了家门。又气又寒的老汉,没走几步就晕倒在路边。
不知过了多久,老汉被一阵哭声吵醒。睁眼一看,是两个半大的孩子 —— 大的十来岁,小的七八岁,正蹲在路边哭。询问后才知,孩子们的爹娘前几天病死了,只留下两亩菜园,他们不知该如何生活。看着孩子可怜的模样,老汉叹了口气:“娃呀,别哭了,爷爷会种菜,以后我帮你们种。”
两个孩子立刻止住哭,跪在地上一口一个 “爹” 地喊。老汉心里一暖,跟着孩子们回了家 —— 那是个漏风的草棚子,却成了他的新归宿。从此,老汉每天天不亮就去打理菜园,浇水、施肥、除草,把菜园照料得井井有条;孩子们也懂事,每天清晨摘了菜,挎到镇上卖,赚来的钱全交给老汉。老汉把钱一分一厘攒起来,除了买米买面,还时常给孩子们换件新衣裳。三口人相依为命,日子清贫,却满是温暖。
命运的馈赠,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一天,老汉在菜园挖地时,铁锹碰到了硬东西 —— 扒开土一看,竟是个装满银子的陶罐!他又惊又喜,悄悄把罐子埋回去,没跟孩子们说,只想把银子留着给他们将来做打算。后来,他用这些银子,先是给孩子们盖了两间亮堂堂的瓦房,让他们告别了漏风的草棚;又过了几年,孩子们长大成人,他再拿出银子,给两个小伙子各娶了贤惠的媳妇。老汉的日子越过越热闹,村里人都议论他 “发了财”。
这话传到了老汉亲生儿子儿媳的耳朵里,两人立刻动了心思,第二天一早就赶去老汉家。一进门,儿子就堆起笑脸拉着老汉的手:“爹,这么多年您咋不回家?俺可想死您了!” 儿媳也跟着附和:“是啊爹,俺们天天念叨您!” 可转头,儿媳就偷偷掐了儿子一把,小声嘀咕:“你傻呀?让咱爹把钱带上,光把人拉回去有啥用?”
这话被干活回来的两个小伙子听见了。他们愣了一下,上前拦住:“你们想干啥?这是俺爹!” 儿子急了:“胡说!这是俺亲爹!” 小伙子反问:“你说是你爹,这些年咋不接他回家住?” 一句话,让儿子儿媳哑口无言,却仍厚着脸皮争执。最后,有人提议找县官评理,一行人闹哄哄地来到县衙。
县衙大堂上,老汉的亲生儿子儿媳只说老汉是自己的亲爹,绝口不提当年赶他出门的事;两个小伙子则细细讲了老汉如何救他们、如何一起过日子;老汉也补充了当年送银子被亲儿子赶出家门的经过。县官听完,没有立刻说话,反而盯着老汉看了半天,突然走上前,“扑通” 跪倒:“爹!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当年那个进京赶考的穷秀才啊!”
全场人都惊呆了。县官搀扶起老汉,红着眼圈说:“当年您送银子救了我,后来我考中进士,当了县官,这些年一直找您想报恩,没想到今天在这见到您!” 老汉也激动得抹眼泪:“好孩子,这么多年了,你还记着我!”
此刻,老汉的亲生儿子儿媳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县官指着他们怒斥:“你们身为子女,不孝顺老人就算了,还把他赶出家门,简直不配做人!今天不罚你们,但以后不准再纠缠我爹!” 两人灰溜溜地走了。随后,县官又对两个小伙子说:“二位贤弟,我想把咱爹接到县衙养老,你们愿意吗?” 小伙子们点点头:“大人放心,俺们会常去看爹的。”
后来,老汉住进了县衙,县官把他当成亲爹一样伺候;两个养子也常带着媳妇孩子来看他,一家人其乐融融。村里人都说,老汉当年的一个善举,换来了后来的好报 —— 不仅多了三个孝顺的儿子,还安安稳稳享了晚年。
这则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最朴素的道理:“养儿防老”,防的从不是老无所依,而是心无所靠。亲生儿子的血缘,抵不过冷漠与算计;而素不相识的秀才与孤儿,却因感恩与陪伴,成了老汉晚年最坚实的依靠。正如故事里所说:“老汉行善送金银,二小一老心连心。亲儿不如养子亲”—— 真正的孝,从来不是血缘的捆绑,而是用真心换真心的温暖与守护。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