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运操控者六:随机事件-一个随机事件
一个随机事件,就可能改变生命中很多事情的走向:有些人偶然遇见了,犹豫着,不敢向前迈一步,之后就没有了机会;有些事想去做,却害怕冒险,选择了观望,结果却被别人领先一步;...
爱因斯坦教授,我一直想做一部介绍相对论的影片,为了节目的客观性,我向您保证在这部影片中您说的每一句话都来自您亲笔写的《爱因斯坦自述》这本书,这的确是对我本人的尊重。
你肯定看过我在《我的世界观》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短暂的过客,对于生命的目的,其实我们一无所知”,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从 “一无所知” 开始说起。
时间来到 1905 年的春天,爱因斯坦 26 岁,他当时的工作是瑞士专利局的一名技术鉴定员。在这座大楼三层的一间办公室里,爱因斯坦总是会陷入一场白日梦:如果人骑在光线上会发生什么事?他被这个有趣的想法深深迷住了。
有一天,爱因斯坦坐公车回家,他无意间回望了一眼伯尔尼市中心著名的钟楼,突然之间,一个惊人的想法闯入他的脑海:如果这辆公车以光速向前行驶,钟楼上的钟表指针就会停止。为什么?因为指针上的光将再也追不上公车,所以指针会永远停留在那一刻。
在公车 “达到光速” 的那一刻,爱因斯坦震惊了,他知道自己发现了宇宙间从未有人知晓的秘密。1905 年 6 月 30 日,他将一篇名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发表在德国权威科学杂志《物理年鉴》上,这就是名扬天下的狭义相对论。
这是一个跨时代的理论,因为狭义相对论彻底打破了人类对宇宙的固有认知。从牛顿时代开始,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是这样的: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时间在宇宙的每个角落里均匀流逝 —— 这些观念完全符合人类对宇宙的观测。
但那个时代的人类并不知道,他们所观测的只是一个 “低速的宇宙”。是什么打破了这种固有观念?是电的发现。19 世纪 60 年代,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就预言过,光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且电磁波的速度有上限,这个上限正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光和电其实是一体两面。
1887 年,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通过实验发现:光速不会随着地球运动而变化。什么意思?光速为每秒钟 299792 公里,如果我们站在地面上向太空发出一道光,光速并不会叠加地球的运动速度,仍然是每秒钟 299792 公里。
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假设人能骑在光上飞行,他打开手电筒,手电射出来的光也不会变成 “两倍光速”,而只能是恒定不变的光速。这就产生了矛盾 —— 在低速宇宙中,速度与力都是可以叠加的,但光速不能叠加。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知道光速为什么恒定不变。爱因斯坦只能将这个观测结果定义为一条宇宙的基本原理:光在真空中速度不变,这是狭义相对论中的核心原理之一,它揭示了光在真空状态下的传播速度始终恒定。
要解决 “光速不能叠加” 的矛盾,宇宙就需要被重新定义。首先,时间不再是一个 “定量”,它与参照系有关。假设有一艘无限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越接近光速,从地球的角度看,飞船上的时间就过得越慢。当飞船速度达到 99.993% 光速时,飞船上的 1 秒,就约等于地球上的 4 分半钟。
从地球上看,飞船上的人就像是在做慢动作;飞船上的人相对地球人,似乎 “得到了更多时间”,但这需要付出代价 —— 他们要以高速在宇宙中行驶遥远的距离。这就推出了第二个关键结论:时间与空间原来是一体的。当你以高速在宇宙中行驶时,相当于用 “速度和距离” 换回了 “时间”。
牛顿的 “绝对宇宙观” 就此被打破。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绝对的,空间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会随着速度的不同而改变,而光速是宇宙中不可超越的极限。
狭义相对论是真实的吗?答案是完全肯定的。它已经无数次被科学实验证实,比如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粒子加速器实验:科学家让带电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行,发现粒子衰变的寿命明显变长,且变长的时间与狭义相对论的 “时间膨胀公式” 完全吻合 —— 这就是 “用速度换时间” 的真实例子。
狭义相对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反常识的理论,它完全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的固有看法。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对于宇宙运行的更深层次原因,我们至今一无所知。这些谜团至少包括:为什么光速不变?为什么光速不能叠加?空间是什么?时空为什么是一体的?狭义相对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狭义相对论给了我们一系列公式,这些公式的作用在于:在时间、空间与速度之间,只要知道任意两个值,就能计算出第三个值 ——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意义。现在,大家应该能理解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说 “我们一无所知” 了吧?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过一个观点: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你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接触到的未知范围也就越多,因此越会觉得自己无知。
现在,有关相对论的故事只讲了一半,下半程的故事更精彩,也更烧脑、更让人迷惑。
时间来到 1915 年 11 月,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进行了四次连续演讲,随后提交了 “引力场方程”,将这些思想综合起来,就是震惊天下的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同样源于一场思想实验,也是爱因斯坦众多 “白日梦” 中最不可思议的一个。他是这样思考的:一个人从楼上掉下来,在下坠过程中,为什么感觉不到自己的体重?这就是大家都体验过的 “失重现象”,下坠的速度似乎在某个方面抵消了体重。这个 “抵消体重的力” 是什么?
他继续思考:如果人站在电梯里,突然电梯的吊绳断了,人与电梯一同向下坠落,为什么人明明站在电梯里,却还是有失重的感觉?他突然意识到:这是因为电梯的支持力消失了。
问题来了:按照牛顿的说法,地球的引力是无时无刻存在的,为什么没有了支持力,“体重” 就像消失了?爱因斯坦恍然大悟:也许引力只是表象,引力并不存在。人掉落在地上,不是因为自然界中有某种神秘的拉力,而是因为空间发生了弯曲 —— 地球的重力会把周围的空间拉成弯曲的形状,人之所以会落地,是因为 “掉落到了空间的谷底”。这个答案,是不是匪夷所思?
按照这个理论,宇宙中的空间从来就不是平坦的,任何质量都会把周围的空间 “拉弯”,天体质量越大,周围空间被拉弯的程度就越严重。“几何在真实世界中的确存在,我称之为‘实际几何’”—— 我之所以能建立相对论,主要得益于这一认知:光在曲面上也会走 “最近的距离”,这个距离叫做 “测地线”。空间越弯曲,光走的路线就越长;光走的路线越长,耗费的时间就越多。也就是说:天体质量越大,它周围的时间就越慢。
广义相对论是真实的吗?它每天都在被验证。GPS 卫星的高度约为 2 万公里,在这个高度,地球的引力比地面弱得多。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越弱,时间走得越快”——GPS 配备的电子钟显示,卫星每天都比地面的时钟快 38 微秒,这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完全吻合。
要知道,GPS 时间误差 1 微秒,定位误差就能达到几百米;每天积累下来,误差会达到几十公里,根本无法实现定位和导航。所以,每时每刻,GPS 的软件都在消除这种误差 —— 这就是广义相对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广义相对论还预测了 “黑洞”:黑洞的质量太大,已经把周围的时空完全拉成了封闭状态,一旦光进入黑洞,就再也无法出来。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黑洞,目前估计,在银河系中就有超过 1 亿个黑洞。
广义相对论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 “引力几何化” 了。上一个带给人类这种震撼的,是笛卡尔 —— 他把代数和几何统一起来,也就是中学我们学过的 “解析几何”。爱因斯坦则用几何语言,把引力与时空统一了起来,在空间、时间和速度之外,又引进了 “质量与能量”。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宇宙中运动的物质在空间、时间中的变化 —— 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时空坐标并非独立存在,必须把时空坐标和引力场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真实的物理量。
但了解广义相对论之后,我们的迷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
首先,空间变得更奇怪了 —— 空间似乎与质量相关,质量能把空间拉弯,质量越大,空间的曲率就越大,它就像橡皮膜一样,会对质量产生 “反应”。
其次,引力到底是什么?广义相对论把引力解释为 “空间的弯曲”,但这仍然只是引力的表象。这种 “几何化” 虽然实用,能计算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但引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至今没有人知道。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所以伟大,在于它重塑了人类对时间、空间、引力与宇宙的根本理解。相对论不只是物理学理论,它的格局堪比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牛顿的万有引力、达尔文的进化论 —— 这些理论都不只是 “看清楚了一个现象”,而是重塑了整个人类的思维方式。
但相对论也让人感到 “恐惧”:它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我们感知的 “现实”,并非宇宙的底层机制;我们知道的只是皮毛,是宇宙本质在 “几何与运动关系” 上的投影,而对宇宙的深层奥秘,我们依然一无所知。
以上就是有关相对论的最简单科普解释。其实相对论博大精深,自问世一百多年来,人类对宇宙的观测不断印证着它的正确性:原子弹、核能的利用,基于狭义相对论中的质能公式;引力透镜效应、黑洞与引力波,都曾在广义相对论中被预言过。
下一个可能的发现,很可能是 “虫洞”—— 这也是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解之一。相对论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它还将继续指导我们对宇宙的探索。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爱因斯坦教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对于生命的目的,其实我们一无所知”,这是否意味着人生没有意义?所有的追求都是虚幻的泡影?
爱因斯坦曾说:“我所追求的,是对宇宙的神奇和生命的永恒窥探,怀着虔诚之心,努力学习自然界的理性部分,即便我只能领悟一星半点,也足以让我欣慰了。” 原来,爱因斯坦认为生命并非没有目的 —— 探索宇宙的未知、保护人类的理性,就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最大意义。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