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志无以广学
武汉者,非庚子年备受煎熬的那座华南名城,而是一位德艺双馨载誉河洛的仁医名人。
公元790年,汉山脚下、洛河岸边的昌谷诞生了一位“名动京师、才倾诗坛”的李贺,以至于同时代的韩愈、皇甫湜读其诗时,竟“疑为天人”。昌谷出俊才,与昌谷隔洛河相望的千年古村苏羊,亦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南望花果山,北毗洛河水,桑榆照晚,鱼米飘香。
武汉姓刘,这位花甲长者,祖籍苏羊,是一位中医专家,也是一位知名诗人和文化使者,定居在古都洛阳,活跃于国内外杏林文坛。身为医生,他进阶国家中医药治疗疑难病专家库,入选1993年《当代中医绝技荟萃》名录。作为一名作家,他1996年出版《治癣聊疾》一本,2015年发行《医旅诗韵》一书。
缀有“病至山穷水尽、到此柳暗花明”“从根起沉疴、堪称医中杰”“莫问杏花开早晚、刘氏一针即春风”等词语的锦旗挂满了他位于中州国际五楼的皮肤病专科诊室。每天,人未到,诊室外往往已排起长队。慕名求治的患者来自天南地北,各地方言此起彼伏,令人应接不暇。“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唐代诗人吕岩的《赠李德成》,可作为刘武汉医德医风的真实写照。
西安美院院长、黄土画派领袖、1997年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绘制大师刘文西先生因疾与刘武汉大夫结缘,愈后欣然提笔,留给刘大夫“技崇绝活 诗贵绝唱”墨宝一幅。二月河、廖华歌、阎连科、张宇、焦景周、牛青坡、张文欣等当代文坛大家与刘大夫多有交集,或扉页题字,或慨赠文集,或经年惦念,或隔岁小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作为刘武汉深耘文坛的一幅剪影。
医界翘楚
牛皮癣是顽疾,也是一种令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痛不欲生的皮肤顽症,西医称为银屑病。这种病会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人体表面,泛结红斑,增厚脱屑,状如牛皮,奇痒难忍,一经罹患便反复发作,甚至祸及终生。
最令人无语的是,牛皮癣至今仍令许多医生头疼不已。
“现在国内外治疗牛皮癣的医药和广告太多了,大话我不敢说,从医半生,我实实在在治好了不少患者!”刘大夫黑、瘦、结实,既有军人的干练,又有学者的儒雅,他很谦虚,也更直率。
与我说这些话时,他随手拿出一本大相册,上面一页一页都是牛皮癣患者治疗前“遍体鳞伤”,治疗后“肤如凝脂”的对比照片,照片下详细标注着患者姓名、性别、病史长短和治疗次数,一个个的病例都很典型。
辽宁铁法矿务局的刘国生,是一个身高1、8米的东北大汉,患牛皮癣已有18年历史了,全身的癣皮又厚又痒,像钢盔铁甲一样束缚着他。久病成医,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个病很难治愈,但他从《健康报》刊登的一篇“欲擒故纵治牛皮”报道中又看到了希望,遂慕名找到了刘武汉。
刘武汉详细地查看了他的病情病史,要求他做到“不忌口、多出汗”六个字,答应给他治一次试试。刘武汉说“试一试”,是因为刘国生的病情太严重了,全身6、70%的皮肤已被"牛皮"覆盖,刘武汉自己也没有快速治愈的把握。
可是事隔十天,当刘国生激动万分地从兰州赶到洛阳脱下衣服让刘大夫看时,刘大夫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身披牛甲”达18年之久的壮汉,全身肌肤从上到下透着健康光泽,治疗效果之好、之快,出人意料。
刘国生的经历,只是刘武汉从医几十载众多病例中的普通一例。
谈及牛皮癣时刘武汉滔滔不绝,提及自己,他却话很少,三言两语就没词儿了。
只愿埋头苦干,不尚虚名,务实低调,谦虚谨慎是刘武汉的一贯作风。别说虚名,连实名他都不知道怎么去争,以至于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他仍抱着“有麝自来香”的信条,从不宣传自己,也从不外露自己经十余年努力研究出来的治牛皮癣绝招。
这一点,对于个人操守来说虽然值得钦敬,但对广大患者来说,却似乎是个损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赵可专程赴京治疗牛皮癣,晚上下榻于海军司令部招待所,看到当天的《中国电视报》上同时刊有4家治牛皮癣的广告,遂向司令部的一位同志请教,询问到底哪一家治的好,一听他从洛阳来,人家笑了,“你们洛阳就有专治牛皮癣的刘武汉,针到病除,你跑到北京来凑啥热闹?”
赵可不敢怠慢,拨马而回,见了刘大夫就埋怨:“你这个专家咋不登广告,白白叫我搭了几天工夫和一趟路费。”
“登啥广告?治愈的患者才是最好的广告”刘武汉不紧不慢地回答。
长期医疗实践中,运用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通过对患者经络系统的长期观察研究,刘武汉终于弄清了牛皮癣的变化消长规律,摸索出一套有悖于常规却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非特异性免疫疗法,简称NIT。该疗法的主要手段是:循经取穴,快速透针,结合辨证口服中药,釜底抽薪,直截了当,在促进神经体液代偿调节的同时,激活了网状内皮系统,使机体主动地分泌相应的抗病因子,从而改善免疫功能和微循环障碍而彻底康复。该方法有个特点:不忌口。传统的中西医疗法都要求患者严格忌口,刘武汉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患者辛辣发物多多益善,甚至鼓动患者喝点酒,助于改善微循环障碍。他的理论是: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这些辛辣发物虽然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长期禁忌必然造成恶性循环。一分为二看刺激,哪里有刺激、哪里有应激,哪里有抗原、哪里有抗体;正如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的道理一样,这种应激力、反抗力,实质上就是机体的免疫力。遵循生物学“用进废退”的进化规律,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不断刺激的斗争中才能得以迅速增强。相反,忌着口治不好照样治不好,治好了也是一只纸老虎,牛皮癣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症结即在于此。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刘武汉的理论是正确而有效,他的不忌口疗法,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牛皮癣临床实践中的两大难题----忌口和复发问题,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刘武汉的一大贡献。
1993年7月,海峡两岸“首届疑难病特色疗法交流会”在厦门召开,刘武汉的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台港澳专家学者的关注。后,刘武汉应邀赴香港讲学,同时为部分港台和日本患者解除了痛苦。当年10月,由中、美、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著名学者联手编纂的《当代中医绝技荟萃》一书出版,刘武汉的NIT疗法是该书选录治疗牛皮癣绝技的唯一入选者。
“牛皮不是吹的”。这句话出自《中国红十字报》记者吴金良之口,是对刘武汉的褒奖。
《洛阳日报》记者正平在对刘武汉深入采访后,以《独树一帜自风流》为题,分“河洛一绝”“学有渊源”“统才以德”“志存高远”四个篇章,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用去半版,在《河南日报》报道刘武汉,溢美之词贯穿全篇。
《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兵非多也,惟无武道,足以并立、料敌、取人而已”,中华医药几千年发展史中,历代医家思路来自兵家者比比皆是。自《黄帝内经》的“灵兰秘典论”到徐灵胎的“用药如用兵论”,从张太守的“六经辩证”到吴鞠通的“卫气营血”,至清代,陈根儒氏治疗白喉,又将所用之药列为正将、猛将和次将三等,“正将者,极效之药;猛将者,峻利之药;次将者,替补之药……。”用药之妙,存乎一心,医家就如三军将帅,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方剂之间,出奇兵,得奇效,是历代医家孜孜以求的佳话。刘武汉用药,有纲有目。方剂中有大黄、穿山甲、金银花、羌活、麝香等几十味中药,配伍独特,虚实兼顾,有攻有守,有主有次,“善用兵者,往往出其不意”“善用药者,往往别出心裁”,正因为熟稔药性,研透了发病机理,加上有的放矢,在牛皮癣治疗领域,刘武汉终成翘楚。
诗书才华
昌谷,现称三乡,宜阳与洛宁接壤的一块钟灵毓秀之地,它背依汉山,毗邻洛河,南望女几,北接崤函。洛水自西向东,连昌河由北往南,两河日夜奔流,经年不息,捎带的泥沙慢慢沉积,日积月累,使得这片土地平坦肥沃,既有山水形胜,古柏森然,又有桑竹掩径,鱼米飘香。
“宜阳文化半三乡”。北魏建五花寺,隋代造连昌宫,唐朝设三乡驿,加上“诗鬼”李贺生于斯长于斯,昌谷以人文荟萃蜚声,昌谷以风物灿烂闻名,雅集采风,诗海拾珠,昌谷即是好去处,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出生于困难时期的刘武汉,记忆里留存最多的,不是家乡的好风物,而是艰难的求学和生活之路,身为粉碎“四人帮”后高等院校的新三届学生,蓦然回首,“在广阔天地间”的经历,磨炼了刘武汉的意志,令他获得了“正反”两方面的学问,提升了自身适应恶劣环境的生存能力,培养了坚韧不拔的坚强毅力,造就了对目标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淀了丰富的人性感悟。
人到中年时,提笔写下第一篇散文时,往事历历在目,老骥伏枥,铺纸落下第一首诗歌时,胸中依旧激昂澎湃。
洛阳第十二届牡丹花会期间,著名诗人王恩宇先生到刘武汉家里做客,将自己的诗集《月光吻着窗纱》赠送给刘武汉后,看了他发表在《洛阳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上的几篇文章,王老鼓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著书立说,付梓印刷。
受王老鼓励,刘武汉白天写,夜里写,途中写,见缝插针写,忙里偷闲写,一遇灵感爆发即不能自己,纵然睡梦之中,夜阑更深,也要一骨碌爬起来,顾不得行文凌乱,顾不得字迹潦草,顾不得顺序颠倒,只让满腔思绪一泻千里,乐此不疲。
凭借一股精气神,刘武汉就此华丽转身,由医者蜕变为作家,正式进入文学创作队伍。
得知刘武汉结集的消息后,德高望重的河南省军分区老政委胡尚礼、朱程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田景福,中国文学出版社原编辑野莽,原河南电影制片厂厂长、河南诗词学会会长周鸿俊,洛阳作协主席、文联主席张文欣等领导给予热情关照,他们或题字祝贺,或审阅指导,或帮忙校对,直到今天,回忆起这些往事,刘武汉依然激动不已。
既有医者仁心,又有文人情怀,穿上白大褂,刘武汉是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着病体,拿起笔,他是一个文化人,挥洒情绪,激扬文字,书写辉煌。
熟悉刘武汉的人都知道他的喜好,老友相聚,相谈甚欢的不是收入高低,碎银几两,而是最近读了那本好书,抄录了多少好段子。
秉承“耕读并举、礼廉并重、贤良双崇”家训,加上家有藏书,耳渲目染,刘武汉的一子一女也学有所成,对人彬彬有礼,颇有家父修为。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刘武汉并不得意自己是一个誉满河洛的医生,却得意于自己是著书立说的河洛郎。
家中静坐有书香,高朋往来无杂音,一间诊室,一杯茶,一本书,妙手解病患,缱绻看云卷云舒,细竹幽梅,雅集品茶味氤氲,书香清怀,这就是刘武汉现在的生活。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