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四羊方尊
年代:商朝晚期
题材:青铜祭祀礼器
材料:青铜合金
规格:高58.6厘米,口径44.4厘米,重34.6千克
价值:目前我国存在的商代青铜方尊中体格最为庞大的一件,彰显了商代极佳的铸造水准,在史学界被称作“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属于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出土情况和馆藏
四羊方尊被发掘的地点是湖南宁乡,自20世纪30年代起,宁乡发掘了很多青铜器,这些器皿被称作“宁乡青铜器群”,而四羊方尊是宁乡青铜器群的象征,也是宁乡发掘的最早的青铜器。
1938年4月的一天,家住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姜家三兄弟,去转耳仑山上开掘荒地,打算种植一些红薯。当他们的锄头刨下去,只听到“哨”的一声,锄头碰到一件坚硬的金属物品。于是兄弟三人慢慢将其刨掘出来,原来是一件体格庞大的金属器物,通体呈现出乌黑的墨绿色,造型奇特,并铸有4只卷角羊头。虽然三兄弟并不认识这是什么物品,但本能上也觉得是一件难得的宝贝。
三兄弟非常兴奋,想将器皿上面的泥土敲掉,但是很不小心敲掉了巴掌大的一块碎片。三人将它抱到家里,称重之后发现大概64斤。他们不知道此物品有何用处,觉得很像一块乌金。很快,姜家兄弟发现宝贝的事情传遍了全镇。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老板得到了消息之后,认为这是一件青铜四羊方尊,于是拿出400大洋收购了这件青铜器。由于当时姜家老大姜景舒仅仅 17岁,家里人口多,生活条件困难,就决定将此物拿去换钱,但是这些钱并没有完全落入姜家人手中,而是被当地保长、甲长以及乡绅盘剥,最后就剩下248块。姜景舒心里对四羊方尊十分不舍,于是将那块被敲掉的碎片保存下来,留作纪念。
这以后,四羊方尊的名声在古董界流传,很快被转手到长沙县靖港镇的一处商号,商人放出小道消息,要以20万大洋的价格卖出此宝。当地政府听说四羊方尊要卖给外国人,立即展开调查,最后将此宝收缴,上交给省政府,置于张治中将军的办公室中。张将军不晓得此物的来历,就把它当作笔筒用了三个月。后来,日本人攻打长沙,四羊方尊被送到省银行保管。1938年11月,湖南省政府及省银行向沅陵转移。11月12日,长沙烧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当地80%的建筑被烧毁,这场火灾史称“文夕大
火”,导致四羊方尊遗失。
全国解放后,周总理十分关心四羊方尊的事情,1952年组建专业队伍调查四羊方尊,最后得知四羊方尊在迁移的时候,被日机轰炸,被炸成20多块,之后碎片被搁置到湖南省银行仓库中,数年无人过问。得知具体情况后,经文化部批示,国家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历经一年的时间,将四羊方尊进行两次铸造,先把羊角和龙头单个进行铸造,然后再整体进行浇铸。此件器物的复原采取“块范法”铸造,一步到位,以高超的铸造水准将破碎的四羊方尊恢复原形。如此一来,历经战火的四羊方尊再次现世,
并成为我国国家特级文物。
但是四羊方尊上还有一处缺口,就是被姜景舒一锄头敲下的那块。幸运的是,姜景舒保留的那一块没有遗失,1976年,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想尽办法找到姜景舒兄弟。姜景舒将残片上交国家,最终缺损的尊口被补全。
1956年,四羊方尊正式收藏到湖南省博物馆,1959年国庆10周年期间,四羊方尊被移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进行展览,自此就被此馆收藏。
艺术价值
四羊方尊是我国古文物的精品,以及古代青铜工艺的代表,它的造型集动静于一体,寄雄奇于秀美之中,孑然独立,却又与世无争。四羊方尊的整体呈方形,方口,边缘宽大,颈部向外突出,每边的边长为52.4厘米,器身高58.6厘米。颈部耸立较长,四边雕刻着蕉叶纹、三角夔纹以及兽面纹。尊的四肩、腹部和圈足设计为4个大卷角羊,羊头和羊颈延展到器外,羊身和羊腿依附在尊腹部和圈足上。尊的四面正中位于两羊相近的地方,分别有一双角龙头伸到外面,从方尊的边部右肩一直伸展到前居的中部。
据专家研究,四羊方尊在铸造的过程中,羊角是单独铸造的,接着放置于羊头的接口里,然后进行合范浇铸,由于技艺高超,让整个器物看起来极其融洽。方尊除了工艺精湛,上面的花纹和浮雕也极其精美,方尊全体雕刻着细雷纹,肩部雕刻着高浮雕蛇身,以及带爪的龙纹。从外观来看,尊腹就是羊的前胸,此处和颈背部雕有鳞纹,左右雕刻着娇艳的长冠凤纹,圈足表面有夔纹。尊的边角和几面中心线的接口位置设计为长棱脊,用来掩饰接口对合偏离的纹饰,同时也可以调节隐蔽位置的单调感,提高了器物整体的气势,在宁静中彰显一种威严感。
四羊方尊的纹路雕刻包括线雕、浮雕以及圆雕,将平面纹饰和立体雕塑融为一体,将器皿与动物造型相结合,因此在商代的青铜方尊里,它的端庄典雅非比寻常。此方尊构造简单,优雅肃穆,动静相融,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同时,四羊方尊也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极品佳作,达到极为高超的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背后的故事
尊在商周时期是一种礼器,是祭祀的时候用来装酒的青铜器皿,也称为“樽”,将祭礼用的酒倒入樽中,祭祀祖先和神灵。
四羊方尊的造型特色在于铸在尊边的四只羊,在商代国都所处的河南安阳小屯附近,考古人员曾经发掘到很多祭祀坑,大部分动物是牛、羊、犬。由于羊的性情温和,被人们当作善良知礼的象征物,比如《诗经·召南》中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记载。在古代民间,用羊祭祀即为“祥”,羊和祥为通假字,因此羊的形象有“吉祥”寓意。汉代以后,羊就和吉祥化为一体,在汉代瓦当、铜镜等铭刻里多有“宜侯王,大吉羊(祥)”的记录,将吉祥以“吉羊”来代替。正因为这些缘故,在古代的祭
祀过程中,羊作为“牺牲”祭品极为重要,仅排在牛的后面,很多早期部落以羊作为崇拜图腾,并用弯曲的羊角作为部落的族徽标志。
专家依据资料,认为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表现羊的青铜器,保留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同时又有以羊作为牺牲献祭给神明,盼望神灵保佑,祝福羊等家畜养殖日益兴旺。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