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朋友(散文)说起朋友,这个词都不陌生
作者:山西说起朋友,这个词都不陌生。有一句话叫“广交朋友”,意思是说要多交朋友才能更好得生活;但这话有的人不认同,说交错了朋友生活会向坏的方面发展,这话真得分开说。前提是要交到好朋友,正能量的朋友...
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与民间文化的传播中,诸葛亮早已成为 “神机妙算”“无所不能” 的象征 ——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赤壁之战中的 “借东风”“草船借箭” 更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然而,小说与民间故事的 “神化”,往往模糊了历史的真实轮廓。今天,我们便拨开层层滤镜,还原史书中那个有血有肉的诸葛亮。
一、被 “神化” 的经典桥段:多是移花接木或虚构
民间对诸葛亮的崇拜,很大程度上源于《三国演义》中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但这些故事大多与史实不符,或是将他人功绩嫁接到了诸葛亮身上。
1. 赤壁之战:核心功劳属周瑜,与诸葛亮无关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宏大的战争场景,也是诸葛亮 “封神” 的关键情节 —— 舌战群儒、七星坛借东风、火烧赤壁,仿佛整场战役的胜利都离不开他的谋划。但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事实并非如此:
舌战群儒是真,但仅为 “外交任务”:诸葛亮确实曾奉命出使东吴,凭借出色的口才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为抗曹奠定了基础。但他的角色仅限于 “外交使者”,并未参与战役的具体指挥。
借东风是虚构,实为周瑜懂气候:所谓 “七星坛借东风”,不过是小说的艺术加工。周瑜长期在江东生活,熟悉当地冬季气候规律,知晓每年此时必有一段时期刮东南风,遂利用这一自然条件策划火攻,与诸葛亮无关。
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且时间不符:历史上确有 “草船借箭” 之事,但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且发生在赤壁之战结束五年后的濡须之战。当时孙权为侦察曹营虚实,趁大雾驾船靠近,曹操因不知虚实下令射箭,孙权待船身一侧箭满后,调转船头让另一侧受箭,最终满载箭矢而归 —— 这一智慧之举,被小说移花接木到了诸葛亮身上。
民间曾为诸葛亮立庙,庙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看似概括了他的一生,实则多半是小说与传说的整合,并非史实全貌。
二、历史中的诸葛亮:战略家而非军事家,有亮点也有争议
跳出小说的 “神化”,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人?他的能力与性格,远比传说中更复杂。
1. 初出茅庐:刘备看重的是他的 “战略眼光”,而非 “军事才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山便被任命为军师,手持令箭调动关羽、张飞,甚至让二人不服气。但史实是: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时,看重的是他对天下局势的精准判断(即《隆中对》中 “三分天下” 的战略构想),而非他的领兵打仗能力。
诸葛亮初任的官职是 “军师中郎将”,这一职位的核心职责是主管后勤供给,而非参与军事指挥 —— 彼时的他,资历与业务能力均不足以统领军队,关羽、张飞等老将也不可能受其调度。
2. 性格与能力:口才极佳却尖酸刻薄,是 “演技派” 也有权力欲
口才出众,但骂人 “专戳痛处”:诸葛亮的口才确实顶尖,除了舌战群儒,他还曾在两军阵前直接骂死曹魏老臣王朗。王朗本想凭口才劝降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当众痛骂 “苍髯老贼,皓首匹夫”,句句戳中痛点,最终王朗急火攻心,坠马而亡。这种 “打人不打脸,骂人专揭短” 的风格,显露出他尖酸刻薄的一面。
擅长 “表演”,柴桑吊孝显演技:小说中 “三气周瑜” 是虚构,但诸葛亮 “柴桑吊孝” 确有其事。周瑜死后,诸葛亮前往东吴吊唁,面对周瑜的亲属与部下,他无需借助辣椒水等道具,便能 “眼里含泪”,言辞恳切,完美化解了东吴君臣对他的敌意 —— 这份 “演技”,让他在复杂的政治关系中站稳脚跟。
3. 治国与北伐:穷兵黩武?还是 “贪图虚名”?
诸葛亮晚年主持的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是他一生中最具争议的决策:
国力不符的 “冒险”:当时蜀国是魏、蜀、吴三国中国力最弱的一方,人口少、资源匮乏,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按理说,此时蜀国应闭门发展经济、励精图治,而非主动发动战争。
北伐的真实动机:个人理想大于国家利益?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称北伐是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完成先帝刘备遗愿。但从史实来看,他或许也有个人考量:彼时诸葛亮已身患肺结核,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希望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留下 “千秋功业” 的名声。连年征战导致蜀国国力愈发衰弱,百姓负担加重,正如成都武侯祠一副对联所警示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幅对联直指诸葛亮 “不审时度势”,盲目北伐的问题。
三、诸葛亮为何被 “神化”?统治者的 “洗脑工具”
既然历史上的诸葛亮并非 “完美圣人”,为何他会被历朝历代奉为 “忠臣典范”,甚至被 “神化”?答案与统治者的需求密切相关:
历朝历代的君主,都需要一个 “能力强却无野心” 的榜样来教化百姓与臣子。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便北伐有争议,但他对刘禅的 “忠诚” 毋庸置疑),恰好符合这一需求 —— 统治者将诸葛亮捧得越高,越能向世人传递 “即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要像诸葛亮一样忠于君主,不可造反” 的信号,本质上是维护皇权独裁的 “精神洗脑”。
文人的追捧也助推了 “神化”。以杜甫为例,他在诗中写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将诸葛亮塑造成 “忠臣与理想主义者” 的象征。这种文人视角的传播,进一步巩固了诸葛亮的 “完美形象”。
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复杂。诸葛亮不是《三国演义》中无所不能的 “神人”,他有战略眼光,有口才与智慧,却也有尖酸刻薄的一面,有 “不审时度势” 的争议决策。拨开 “神化” 的外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更真实的诸葛亮,更是一段被小说与传说影响的历史 —— 唯有回归史料,才能真正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价值与局限。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