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剑飞丸-汉代画像石中 表现“飞丸”的画面较多

来源:汉化故事
发布:小爱
2025-07-07
热度:50
史鉴

跳剑飞丸

汉代画像石中,表现“飞丸”的画面较多,现代杂技中也常表演,但表现“跳剑”者很少,可能这种表演难度较大,并带有风险。山东沂南北寨出土的这幅画像,将“跳剑飞丸”连称,可能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的“百戏”中被看作一类。两者同时表演的并不多,只是将若干弹丸放在一边,表演者专心于跳剑,已有三把短剑悬在空中,手中还有一把。在上边的剑刹那间就会下来,下边的啥时才出手呢?

跳剑飞丸

跳剑飞丸 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汉墓出土

汉代张衡在《西京赋》中提到“跳丸剑”,李尤的《平乐观赋》中也提到“飞丸跳剑”,说明这两种杂技表演流行于当时,石刻画像是具有纪实性的。

这类杂技的技艺,不论飞丸还是跳剑,关键在于“剑”与“丸”的数量。飞丸的数量,有的可达十二个。演技者将丸从一只手中顺序抛出,另一只手一一接住,再传给抛丸的那只手。就这样:抛出--接住--传递,准确而快速,反复不停,使人看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这种“跳剑飞丸”的技艺,据说早在汉代之前已经发展得很普及,那时游食四方的群体中就常有身怀此类绝技者。《列子·说符》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卖艺的兰子,能踩着比人高的高跷,边走边跳弄七把剑。楚国有一位勇士熊宜僚,因是市南人,也称“市南宜僚”,此人善弄丸。《庄子·徐无鬼》曾提到他,说:“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关于“两家之难”及与“弄丸”的关系,注家有多种解释,其中一说是:熊宜僚喜欢用铜铃作丸,他能跳弄九个圆铃铛。一次楚国与宋国战争,他穿上了甲胄在战场上表演。九个铃铛上下飞舞,铃声响彻四方,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双方打仗的士兵,连战斗都停下来了。

上一篇:民国老课本 启蒙国文 第二十四课 勿贪多

下一篇:巴西的国家历史博物馆是馆藏丰富的博物馆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红***
¥10.00
用户头像 昵称:匿***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1.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10.00
用户头像 昵称:黄***
¥1.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