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物中的金印章和金器
因为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出土的金器都能完好的保存,金器中印章也是一个亮点。
以下是一些出土金印的墓葬:
西汉南越王墓:1983 年在广州解放北路象岗山发现的西汉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的陵墓中,出土了 “文帝行玺” 金印,这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 “皇帝” 印玺。该印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东汉广陵王刘荆墓:1981 年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山二号墓附近出土了“广陵王玺”金印,是东汉广陵王刘荆的佩印。这枚印章是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唯一一枚汉朝刘姓诸侯王金印,制作精良,纹饰精密,对研究汉代分封制度和印章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汉景帝阳陵:1991 年 3 月,在汉景帝阳陵南区 2 号从葬坑发现 “车骑将军” 金印,是汉阳陵历年考古中出土的唯一一枚金质印章,也是汉阳陵出土象征中央官署机构的印章中级别最高的一件,它印证了文献记载,揭示了汉阳陵南区 2 号从葬坑的军事性质和该坑的级别与地位。
古代的金器纯度也很高。通常来说,24K 金代表含金量为 99.9% 以上的纯金。以下是三枚金印的含金量情况:
西汉南越王墓 “文帝行玺” 金印:含金量约 98%,接近 23K。
东汉广陵王刘荆墓 “广陵王玺” 金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虽未明确标明具体含金量,但从其描述及制作工艺来看,含金量很高,应接近 24K。
汉景帝阳陵 “车骑将军” 金印:没有公开资料显示其具体含金量,不过根据西汉时期王、公、侯用金印的制度以及其作为金质印章的属性,可推测其含金量较高,但具体数值不明。
三枚金印的重量分别如下:
西汉南越王墓 “文帝行玺” 金印:重 148.5 克。东汉广陵王刘荆墓 “广陵王玺” 金印:重 122.87 克。汉景帝阳陵 “车骑将军” 金印:其长、宽、高分别为 0.7 厘米、0.7 厘米、0.6 厘米,暂无公开资料显示其具体重量,根据其尺寸较小及可能为明器的特点推测,重量应较轻。
更让人惊喜的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最重的金器! 1982 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的西汉金兽。这只金兽重 9100 克,含金量达 99%,长 17.5 厘米、宽 16 厘米、高 10.2 厘米。它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锤揲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被称为 “镇护之宝”,也是南京博物院 18 件 “镇院之宝” 之一。
西汉金兽
到目前为止出土的文物中除了金印其他金器也不少。由于我国出土文物众多,且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很难确切统计出所有出土文物中金器的具体数量。以下是一些出土金器数量较多的典型墓葬或遗址:
海昏侯墓:共出土 378 件黄金制品,包括 285 枚金饼、48 枚马蹄金、25 枚麟趾金及 20 块金板,总重量超过 115 公斤。三星堆遗址:截至 2022 年 5 月,三星堆 6 个 “祭祀坑” 共出土金器 486 件,包括金面具、金冠带、金箔、鸟形金饰片等。此外,像陕西西安曾出土过 219 枚金饼的窖藏,中山怀王刘修墓曾出土 2 枚大金饼和 40 枚小金饼等,都是金器出土的实例。
纯金制成的器物在正常环境下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基本没有明显变化。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不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纯金器物可以保存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不出现明显的氧化、变色或损坏等情况。例如,一些古代的纯金文物,历经千年岁月,至今仍能保持金光闪闪。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