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极简风格的古玩赏析 作者 钱五一 半年前 当那张几乎空无一物的白纸以一亿二的拍卖价成交时

来源:捡漏一箩筐 发布:Math 19

极简风格的古玩赏析

作者 钱五一

半年前,当那张几乎空无一物的白纸以一亿二的拍卖价成交时,一时舆论哗然,我对当代西方美术了解甚少,无力评判这种文化现象,只是盯着屏幕上那幅极简到近似于无的画作,想起武则天的无字碑,想起存世甚多的和田玉无字牌,想起中国画的留白,还有《金瓶梅》等著作里的白描、宋朝的单色釉、惜墨如金的明代窑工。从古到今,中国的极简艺术早已十分精彩。

好的艺术家,每一根线条,每个点、面、色彩,都在塑造形象,诉诸感情,表达作者对世界的态度,每一笔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寓意深长。有的喜欢繁文缛节、重彩艳妆,如某些超现实主义画作,其精细入微,感觉可以画出 DNA。有的喜欢尽可能简单,少一笔是一笔,让看官的目光快捷而轻松地穿越作者设置的绿色通道,直接到达作品的本质,让你的想象如投墨入水。作品看似简简单单,给人的想象却宽阔无边。就个人而言,我喜欢传统的极简艺术。

不用跑远,在自己家里便可选出极简风格的藏品,搜搜寻寻,找出几件大开门的傻子货,虽然不是什么名器,但具备极简的特点,试着赏析一下:

第一件是个紫檀的残件,明显是极简的相反,先让它与其他作品做个对照。此件长 20厘米,宽14厘米。制作年代约为晚明至清早期,可谓烦琐艺术的代表作,层层叠叠的波浪中,游动着两只螭龙,那波浪雕得纤如发丝,环环连接着圈圈,尤具几何图案的重复美,密集有如古代公主头顶的盘发。曾想将其改为一件砚屏,找来几位手艺好的红木工匠请他们补缺,岂料均遭拒绝,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连回纹都难以克隆。雕回纹难在何处?用放大镜细察,才知那回纹并非阴刻,而是层层往上盘旋,每一个都状如螺丝。烦琐之美毋庸置疑,但它容易让人眼睛疲劳,陷入过于复杂的解读过程,忽略主题。

第二件是块和田玉,这是个带扣,准确的器名应为琵琶扣,即其外形参照了琵琶。该物长7.5厘米,最高为3厘米,全器光素无雕,只是以一根流畅的弧线构成,结果摆脱了平庸,洗尽了匠气。

让人愉悦的夸张弧线加上自然天成的红黄沁烘托出一块洁白滋润的和田玉,性感十足,让人联想到最美的人体曲线,当然也可以将其看成一个剥去外壳的鸡蛋,一块即将溶化的冰激凌。作者发现这块玉材后,读玉,品玉,搞明白自己要什么,于是以少胜多,用最少的线条塑造出这块和田玉的美丽。雕刻光素之物难吗?难,超越常人想象,一位玉雕工匠告诉我:要我雕一个戒面,宁可去雕一个图案复杂的花件。

不说艺术品,试想一只老式的老鼠夹,五个部件的组合,只要减去五分之一就不能工作,极简,就是所谓“不可精简的复杂”。但简约不是简陋,不是偷工减料,不是让人看了无聊、空虚、茫然,遵循奥卡姆的剃刀定律,用最经济的笔墨勾勒出诱导观众产生发散式思维的多种形象,也就是用最少的线条艺术激发最宽广的想象空间,这正是极简艺术的特质。

第三件是块宋砚,材为歙石,形为抄手,由于年代久远,又曾入土,隐均可见一层土沁灰皮。此砚也光素无雕,仅以几根横线竖线加一根弧线构成,但有一种静悄悄的美。让人惊讶的是那砚触手便湿,哈气成雾,这在歙砚中极为罕见。良材更须良雕,作者的选择是少雕、不雕,价值观无疑是以瘦为美,那几根均为手工刻制的线条,横得平稳,竖得刚健,弧得优雅,骨感极了,瘦削险峻又不失稳重,通体近似漆黑的颜色又恰好深化了主题,宋人的理学精神可见一斑。如果用游标卡尺测量此砚,便可得到一组有趣的数据某些看似平齐的部位其实对称地各减一毫米,某些部分又对称地各增一毫米,仅仅是一毫米的差别,视点的细微变化,就提升了该砚的品位。在高古砚赝品猖獗横行的今天,恕我再不提供该器的细图及数据。

古人对极简艺术的追求覆盖到方方面面,如伟大的唐诗,基本上每句只有五字七字,言简意赅,随便摘两句大白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后人产生无穷感想。

最后出场的是一只明朝晚期的青花碗,碗外绘九个舞刀小人,碗心绘舞刀小人一个。小人均手持长柄大刀以金鸡独立状面世,屈指可数的几笔,便画出了婴戏的生动,画出了生命的力量,甚至让我看到了小人脚下的尘土飞扬。明朝涌现大量极简艺术的杰作,在瓷器方面尤其是民窑青花的画风悄悄挣脱礼教的束缚,饱含东方的机智、幽默,令后人五体投地,如果将其中的青花人物移植成卡通形象,制成故事片,足可与那些风行一时的卡通大片媲美。

顺便说一下,在古玩论坛常见一些极简风格的明式柴木家具,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拙得那么美丽,瘦得那么文雅,便宜得不敢让人相信。恐怕这是古代家具爱好者最后的晚餐了,过不了多久,这些古代柴木家具也许会变得像地摊上的瓷片那样,难以找到一两片真的。

处世之道,无疑包含极简艺术,所谓做事的最高超艺术就是把最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类似名言无数名人说过无数次,但贯彻执行起来却很难。譬如世人须臾不离的手机,对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来说,界面都做得过于复杂,大量老人只会接打电话,连短信都不会。

以前看过一个视频,很有趣,属烦琐艺术那类,大意如下:

老鼠偷吃了跷跷板一端的一颗糖,让跷跷板保持平衡的另一颗球形糖便坠入一根长长的管道,该糖球趁着惯性推力在管道内飞速滚动片刻后又准确地撞击一个电源开关,一辆小火车顿时沿着轨道奔驰,车到站,蒸汽弥漫,濡湿顶棚,放在纸糊顶棚上的一只皮球终于压穿纸壁,又顺着某根长而复杂的通道滚动,落在一个跷跷板上,跷跷板上下沉降,一头的水壶顺势倾倒,汩汩的水正好注入一只水杯。

时光飞逝,可我总在等待老鼠吃糖,不明白只消举手之劳,就可得到一杯水喝。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