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火车线上依山 傍海 会人
寿乐英
斯里兰卡之旅,分别乘坐了号称该国最美火车线的两条线路,一是山地线,一是海滨线。同是火车,却有很大不同。首先是车外景致的不同,前者主要看山,后者主要看海;其次是车内氛围的不同,山地线像绅士聚集的咖啡馆,海滨线像百姓出入的大集市;最后是乘坐感受的不同,前者是与各国旅行者的礼尚往来,后者是与当地民众的摩肩接踵。
山地线火车,我们是从Nanu一Oya上车,坐到埃勒(Ella)下车,历时大约两个半小时。对照车站的显示图和斯里兰卡地图,可以看出山地线火车的运营区域是在中央省(Central)、乌沃省(Uva)和萨伯勒格穆沃省(Sabaragamuwa)三个省份内。火车在绿屏风般的山峦中穿行,有时蜿蜒盘旋在山腰,有时吃力爬上山脊。车窗外闪过的多是郁郁葱葱的茶园,许多是地势很高、坡度很陡的高山茶园,这在国内似乎不多见。空气含氧量极高,清新、湿润。满山满谷的绿色风景,前呼后拥地奔入眼帘,养眼、养心。
车站标注火车票有一二三等,我们坐的是较高等级的车厢,因为所见多是外国游客,全部对号入座,还有乘务员推着小车不时穿梭往来,售卖食品饮料。各国游客,特别是青年游客,生生把车厢变成了狂欢的大Party,时不时用各种姿势,或挂在车厢外,或立于车门边,或倚坐车窗旁,又用不同距离、不同机位拍照。我们团的影友也过足了拍西方帅哥美女的瘾。我克服了恐惧心理,学着年轻人的样子,单手举相机,另一只手死抓车厢扶手,尽量把自己往外挂,才拍到几张别人开挂的照片。与外国游客手中的武器相比,我们还是很增长器材自信的。这架势也镇住了老外,不少人主动留下Email地址,索要照片。当然我们也有充分的技术自信,不会让他们失望。
海滨线火车,我们是从卡卢特勒(Kalutara)上车,坐到科伦坡(Kolombo)下车,历时也是两个多小时。其实,从地图上看,海滨线是从马特勒(Matara)到科伦坡。为了节省时间(也像早先咱们的云南十八怪一一火车不如汽车跑得快。两段火车线我们都是自己轻装上阵,中巴车载着行李驶向下一目的地,而且总是汽车先到达),我们只体验了整段线路的三分之一。确实如宣传材料所写,火车一直贴着印度洋海岸线行驶,最近处距大海只有一米,海浪像在脚下奔涌,也径直奔入人的心中。从一侧车窗望出去,像看电影胶片,慢慢放过的画面是:印度洋的宽阔海面,蓝绿色海水翻着白色浪花,高大的椰子树挺拔秀丽,树下坐着对对情侣,简陋的棚屋边晾晒着衣服。
海滨线是不分等级,不对号入座的,而且乘客数量很多,停靠站点很密,上下人流很大。虽然有点辛苦,却换来和当地百姓一起乘车的体验。和他们一起给卖艺的杂耍艺人掏零钱,一起欣赏放风筝人自制的风筝,一起给老弱妇孺让座,一起席地坐在车门边把脚伸向车外,一起用无言的目光观察和揣度对方……伴随火车的淳朴民风让人印象深刻。当地人都不拒绝拍照,有的还很配合,但并不是摆什么pose,或搞怪做什么夸张动作,只是静静等待。无论老幼,那纯净的眼神、平和的面容,让人不忍心打扰,更让已不会纯粹的我们自惭形秽。
在斯里兰卡坐火车,时光倒退了半个世纪。
他们的红皮火车、蓝皮火车,就像我们坐了多年的绿皮火车,车窗可以抬起敞开,吹进凉风的同时也吹进煤灰,车速快了,迎风坐的人往往有些吃不消。不过通过这里买东西、递行李,倒是方便又快速。本以为,坐惯了高铁的我们,再回归简陋会不适应,没想到,那慢下来的感觉很让人陶醉。车厢里的人,孩子就像幼年时的我们,大人就像那时我们的长辈。生活并不富足,还能凑合着过;欲望不大,心里还算踏实;戴眼镜的远不如现在多,眼神远不如现在犀利,但多还清澈;生活的变化极其有限,倒也省却了应对的惶惑、抉择的烦恼。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