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巧夺天工的琢玉工艺-鲁国大玉璧-国宝文物-万邦之珍

来源:原创 发布:刘可可 21

名称:鲁国大玉璧,又称藏鲁国大工璧

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题材:三层雕纹陪葬玉器

材料:玉石

规格:周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

价值:为目前所发现的战国玉璧之中最大的一件,为考古学家研究战国时代的玉璧与琢玉工艺提供了最可靠的实物资料,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27 巧夺天工的琢玉工艺-鲁国大玉璧-国宝文物-万邦之珍

出土情况与馆藏

山东曲阜故城,是周朝时期鲁国的都城,周武王弟弟周公的封地,也是儒家文化和鲁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故城从西周到汉代,共经过8次大规模的兴建,在宋代以后逐渐毁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一直对鲁国故城的地下宝物垂涎三尺。1940年,日本人对故城遗址进行勘查,并且采取小规模的发掘,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鲁国遗址或墓葬。20世纪70年代,国家组织了一批考古学家对山东曲阜的墓葬进行挖掘,首先发掘曾作为鲁国都城的故城。经过考古学者的努力,很快在山东故城发现了一个战国墓。1977年,鲁国故城遗址被发掘出来,出土了一件陪葬礼玉--鲁国大玉璧。

山东博物馆对故城遗址进行全面勘查和发掘,遗址周长11.9千米,城垣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城的四周有城壕,东、西、北三面各有3座城门,南面有城门2座,门道宽5-7米。内城约占遗址面积的1/4,内城中心有一片高地,是宫殿区和太庙,高地四周分布着衙署、住宅区和商业区。城北部和城西部是冶铜、冶铁、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房屋排列十分密集。城西部有墓葬区,考古学者发掘出100余座周代墓葬,出土了许多的青铜、陶、骨、蚌等器物,这些随葬品均有商周文化的共同特征,证明周朝鲁文化融合了商文化和周文化。

鲁国大玉璧一经出土,很快在国内引起了轰动,考古学家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的战国玉璧。不仅如此,在这个墓葬里,他们还发现了大大小小共 18块玉璧。考古学家很快便意识到这座墓的不寻常,因为一般公侯墓葬不可能用18块玉璧作为陪葬品。经过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研究探讨,最终他们认为,这些玉璧放在一起很可能是用来防腐的,而最大的鲁国玉璧,还有祭祀上天的作用。在当时,能用18块玉璧防止尸身腐烂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鲁国的某一君王。在周朝时期,以河南为中原,山东地区被称为东夷,被分封到这里的人们便开始崇尚东方。在中国五行文化中,东方属木,属青色,因此,用来祭祀上苍神灵的鲁国大玉璧通体呈现青色,以此显示纯正的齐鲁文化。

这件鲁国大玉璧出土之后,便被保存在山东博物馆,成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艺术价值

鲁国大玉璧是战国时期的随葬礼玉,周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由于器型较大,成为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最大的一件。大玉璧器型规整,玉质莹润呈青碧色,整块玉璧纹饰繁缛精美,璧身的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外两层装饰有双尾龙纹,中间装饰谷纹,象征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璧身饰纹紧凑匀称,线条流畅,做工十分精致,为研究战国琢玉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玉璧自古有苍璧礼天之寓意。作为玉制礼器之一,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说文解字》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记述:“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所说的“肉”,是指玉璧的璧体,“好”则是指玉璧中间的圆孔。因此,玉璧是一种扁圆形环状的玉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制玉业发展迅速,当时的贵族们为了区分身份地位,便依据每人所处的爵位等级,如公、侯、伯、子、男等,制作了不同的玉壁佩戴,用以显示各自的身份。这件出土的鲁国大玉璧,便是其中的玉璧

作品之一。它既彰显出拥有者的高贵身份,又在祭祀神灵时作为礼器,由于它的地位非比寻常,因而制作上也精美无比。

鲁国大玉璧颜色发青,而且由于年代久远,表面色泽发暗粗糙,并没有光泽润滑的感觉。但是从规格来看,鲁国大玉璧的外周径超过30厘米,堪称玉璧界的翘楚。而且玉璧上纹饰复杂,雕琢难度较大,艺术价值极高。

同时,这样的玉璧并不适合随身佩戴,应该不是墓主人在生前的佩戴之物,而是作为祭祀礼器,用于随葬,防止尸体迅速腐烂。因此鲁国大玉璧的制作并非是为了欣赏,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功用和实用功能。它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人研究周朝文化具有非凡的意义。

背后的故事

说起玉璧,便不得不提玉璧的用途。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进步,玉璧的用途也不断演变。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开采玉矿、雕琢玉器都十分困难,因而玉器制品比较少见,玉璧便成为当时贵族阶层的专属物品。玉璧作为一种尊贵的礼器,不仅被用来祭天、祭神灵、陪葬,也是王公贵族用来象征身份的器物。

玉璧的“璧”通“毕”和“毙”之音。因此在古代,人们常使用玉璧作为随葬玉器,一种用法是将玉璧置于死者身下,表示必死;第二种是将玉璧含于死者的口中,称为含璧,表示无生,灵魂不再生还,而是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同时,正是由于玉璧具有以示生死之意,所以在商周时期,地位较低的人,会向地位高的人赠玉璧,以示愿生死效劳。后来这样的礼节逐渐发展,成为好友之间的互赠,用来表示知心之交。

从战国到两汉时期,国家礼崩乐坏,传统礼制逐渐衰落,生产力的提高之后,玉器制品不断增多,玉璧的地位也开始下降,最终变为纯粹的配饰玉及被埋进墓葬中的陪葬品。宋代以后理学建立,人们重新开始重视玉璧的作用,再次将它提升到重要位置,在祭祀和好友赠送的礼节中,使用玉璧作为礼器。元明清以后,玉璧的礼器寓意逐渐衰亡,多作为一种观赏品,人们也很少佩戴玉璧。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