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叶 牡丹 雾松 冬日-七言四首随笔
落叶秋风入户万千家,便有落叶满地撒。菊花不知离别意,化作春泥更护花。牡丹牡丹花好不常开,白露稼接金秋栽。待到牡丹重开日, 多少游客为她来。雾松冰肌玉骨压青松,任尔东...
殖民火星何时能实现?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为何一再推迟?早在 2016 年,马斯克曾宣称要在 2024 年将人类送上火星,后续又将计划推迟至 2026 年。这背后,是火星与地球存在巨大差异,以及移民过程中面临的重重技术与环境挑战。
在太阳系中,火星与地球的距离波动极大,最近时约 5500 万公里,最远时可达 4 亿公里,探测器需等待二者距离较近时才发射。目前,多个探测器对火星的探测结果显示,如今火星的环境比地球两极还要恶劣,35 亿年前那个或许温暖湿润的火星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火星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 “不适合生存”,具体可从五大差别来看。
火星与地球的五大核心差别
一、大气层:稀薄且缺乏保护
火星大气层厚度仅为地球的 1%,大气压力更是低至地球的 0.6%。其大气成分中,95% 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仅 0.13%,比地球沙漠地区的氧气还要稀薄。更关键的是,火星早已失去了 “保命盾牌”—— 磁场。40 亿年前,由于火星体积较小,核心冷却速度过快,磁场发电机彻底 “熄火”。没有磁场的庇护,太阳风如同毫无阻碍的飓风,不断将火星大气层吹向太空,如今火星每秒仍在丢失 100 克大气,几十亿年的损耗让其大气层愈发稀薄。
二、温度:极端且昼夜温差大
火星地表平均温度为零下 63 摄氏度,冬季极点温度可降至零下 125 摄氏度;即便到了夏天,赤道地区白天温度好不容易能达到 20 摄氏度,但太阳一落山,温度便会迅速跌至零下几十度。这种极端温差源于火星稀薄的大气层,它无法有效留住热量,就像人在隆冬腊月睡觉不盖被子,白天虽能被晒得暖和,夜晚却会被冻得冰凉。
三、辐射:强度高且无防护
由于缺少磁场和浓厚大气层的保护,火星表面的辐射强度是地球的 100 倍。40 亿年来,火星表面几乎被辐射 “清扫” 干净。若宇航员在火星上待一年,所受辐射量相当于在地球的 100 倍。若想在火星上规避辐射,或许只能选择熔岩管道,那里不仅能隔绝宇宙辐射,还有可能存在液态水。
四、土壤:成分不利且缺关键元素
火星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高氯酸盐,其浓度是地球的 100 万倍,而高氯酸盐在地球上常被用作火箭燃料,这种成分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更糟糕的是,火星几乎没有可用的氮元素,氮是构成 DNA 和蛋白质的重要原料,地球大气中 78% 是氮,火星上却难觅其踪,这给在火星种植庄稼带来了巨大难题。
五、生态系统:循环断裂且无生命平衡
地球之所以适合人类居住,得益于完善的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植物产氧、动物排碳、细菌循环营养,各环节环环相扣。而火星上的水多冻结在极地和地下,碳则被锁定在岩石中,没有生命来维持这些循环的平衡。这就像一辆没有发动机、没有燃料且没有轮子的汽车,即便外观再完好,也无法正常运行。
火星移民计划面临的其他难题
除了上述五大差别,火星移民还需应对诸多挑战。首先是发射窗口问题,地球和火星每 26 个月才会有一次距离较近的 “相遇” 机会,一旦错过,就只能再等两年。若火箭在发射前出现零件故障等问题,便只能放弃此次发射窗口。
火箭发射升空后,宇航员需经历 6-9 个月的太空旅行。这段旅程绝非度假,没有地球磁场的保护,宇宙辐射能穿透飞船墙壁,如同每天给宇航员进行 X 光扫射,有研究认为,火星之旅的死亡率可能高达 50%。同时,微重力环境对人体危害极大,人体是为地球重力 “设计” 的,在太空待一个月,骨量会流失 1% 至 2%,9 个月下来骨量流失可达 20%,宇航员抵达火星后可能连站立都成问题。
即便成功抵达火星上空,着陆也是一大难题。火星大气稀薄,降落伞难以发挥作用,但又不能完全忽略大气阻力,直接用火箭减速则会消耗大量燃料。当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送 “好奇号” 着陆,发明了空中起重机,用电缆将火星车吊下,这种方式对 900 公斤重的探测器可行,但对于几十吨的载人设备来说完全不适用。SpaceX 计划用火箭直接着陆,可 1200 吨燃料的来源成了难题,总不能全部从地球运送。
成功着陆后,生存挑战才真正开始。一个 6 人团队在火星住两年,需消耗 2 吨氧气和几十吨水,这些物资都需在火星本地制造。虽然 “毅力号” 携带的 MOXIE 实验装置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但两年仅制造了 122 克氧气,要凑够 2 吨氧气,需要几千台此类设备连续运转好几年。获取水则需要挖掘地下冰,白天或许还能作业,到了夜晚,火星温度低至零下 80 摄氏度,穿着宇航服根本无法开展工作。
食物供应同样棘手,在火星种地如同在冰箱里播种,不仅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和施肥,还得建造具备加压、加热、防辐射功能的温室,且火星的阳光只有地球的一半,还需额外补光。此外,火星经常发生沙尘暴,沙尘暴来临时能见度极低,此前 “机遇号” 和我国的 “祝融号” 火星车都曾因沙尘暴暂停工作。更关键的是,火星上的所有补给都需从地球运送,若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损坏,只能等待下一个发射窗口,即两年后才能更换,期间宇航员的生存将面临巨大威胁。
火星地球化改造的不切实际
有人提出通过改造火星使其适合人类居住,但这一想法难以实现。地球化改造的核心是加厚火星大气层,制造温室效应,需将火星大气压力从 6 毫巴提升至 1000 毫巴,这需要的二氧化碳量是当前火星大气的 1000 倍。科学家测算,即便将火星极地冰盖全部融化,也仅能提供所需二氧化碳的 1.2%;加热土壤释放二氧化碳可提供 4%;挖掘 30 米深的碳酸盐矿能提供 5%,加起来还不到 10%,远未达到产生温室效应的门槛。
马斯克曾提出用 1 万枚核弹轰炸火星极地冰盖,希望通过核爆瞬间气化冰盖中的干冰和水冰,释放二氧化碳以增加大气层厚度,进而制造温室效应。但即便成功制造出大气层,没有磁场的保护,太阳风仍会将大气层逐渐吹走,40 亿年前火星失去大气层的悲剧将再次上演。而要重新激活火星核心以制造磁场,所需能量相当于将太阳几年的能量全部注入火星核心,目前连理论上的可行方案都不存在。
探索火星的真正意义
这些难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并非宇宙中的 “流浪者”,而是地球的 “土特产”。我们的细胞、器官和生理机制,都是为地球环境量身打造的。地球的磁场、大气层和生态系统,是经过几十亿年演化形成的完美家园。火星的现状让我们明白,宇宙中宜居星球极为罕见,地球也因此更加珍贵。
事实上,研究火星的目的并非移民,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了解火星大气层丢失的原因,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球磁场和大气的重要性;目睹火星的干旱,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地球上的每一滴水。在人类尚未具备改造其他星球的能力之前,不如将精力投入到守护地球这片家园上,毕竟目前而言,它是唯一能让我们安稳生活的星球。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