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杯心态 杯满则溢 月盈则缺-心理学的100个基本59
一天,一位名人前来向禅师南隐问禅。名人只顾诉说自己的境况,喋喋不休,南隐在一旁默默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名人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名人眼睁睁地看着茶水溢出杯外,...
作者:水木然
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荒唐的悖论,我们遇到的一切荒唐事,都没有这个世界本身荒唐。这个世界没有公平,没有正义,也没有真相,一切只取决于你怎么操作。只要你能看懂它的运转逻辑,就可以把黑变成白,也能把恶变成善,任意倒转乾坤,颠倒阴阳。下面我们就来阐述其中的逻辑,本文内容让你终身受用,请务必收藏起来,多多观看。
首先,事情是没有绝对对错的。中国有句古话:“窃钩者贼,窃国者侯。” 意思是如果你偷了像钩子一样的小东西,就是人人喊打的小偷,会被钉在道德和法律的耻辱柱上;但如果 “偷” 的是一个国家,掌控了至高权力,反而能成为受万民尊崇的王侯,甚至被载入史册,成为 “开国之君” 般的存在。杀一人是故意杀人,会被法律严惩,背负千古骂名;杀万人却可能被奉为 “乱世枭雄”,因建立新的秩序而受万人敬仰,仿佛 “一将功成万骨枯” 的代价都成了必然。成本 10 块钱的东西,仅仅加价 1 块钱卖 11 块,会被贴上 “山寨”“劣质” 的标签,遭消费者抵制、市场监管质疑;可成本 100 块的东西,加价 9900 块卖 1 万块,只要包装上 “高端设计”“稀缺材质”“品牌历史” 的外衣,就能摇身变成 “奢侈品”,成为上层社会追捧的对象,甚至有人为拥有它而引以为傲。一个人单独犯罪,无论是偷窃、诈骗还是伤害,都会被法律精准追责,难逃惩处;可一群人共同犯罪,哪怕是集体哄抢、群体霸凌,往往会因 “法不责众” 的潜规则,最终不了了之,没人能被真正严惩。
同样一件事,只因参与的对象不同、持续的时长不同、发展的规模不同,最终的定义和评价就会彻底颠倒。赵四小姐从 16 岁开始跟随张学良,若只是短暂相处三年,旁人或许会说这是一段普通的男女之情,甚至可能议论她 “年少冲动”;可她一跟就是 60 年,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这段关系就被赋予了 “世纪爱情” 的浪漫光环,成为流传后世的佳话,人人赞叹其坚守与深情。民国名妓小凤仙,若她的伴侣是街头民工、普通百姓,大概率会被归为 “风月场所女子”,甚至成为 “扫黄” 行动中的整治对象,淹没在世俗的鄙夷与非议里;可她遇到的是心怀家国、反对复辟的蔡锷将军,两人的交集便与 “护国运动”“家国大义” 绑定,她也从 “名妓” 变成了 “侠妓”,这段往事成了 “千古流芳” 的美谈,被后人反复传颂。刘邦年轻时,只是在沛县组织同乡,做些斗鸡走狗、呼朋唤友的零散事,在乡邻眼中就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 “流氓地痞”,没人看得起他;可当他抓住秦末乱世的机会,招兵买马、南征北战,最终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建立大汉政权,就摇身一变成了开创四百年基业的 “大汉天子”,受后世帝王供奉、百姓敬仰,过往的 “痞气” 也被解读成 “不拘小节” 的领袖特质。再比如,嫖娼是法律明确禁止的违法行径,一旦被抓,不仅要面临罚款、拘留,还会留下案底,身败名裂;可若是换种形式 ——“打包起来按月付费”,美其名曰 “包养”,就巧妙地绕开了法律对 “嫖娼” 的界定,成了所谓 “私人关系”,不再被视作违法行径,甚至在某些圈子里,还被当作 “有能力”“有魅力” 的象征。所以请你告诉我,究竟什么才是公平?什么才是正义?答案其实藏在实力的差距里:弱小时,人会被各种规则牢牢束缚,一言一行都怕越界,哪怕有理也可能说不清;当自身足够强大时,你就成了规则的制定者、修改者或掌控者,规则不再是约束你的枷锁,反而会为你服务,甚至成为你打压他人的工具。
欧洲有句流传甚广的老话:“三代出一个贵族。” 这句话看似在说阶层沉淀,实则藏着阶层跨越的隐秘逻辑,每一步都写满了现实的残酷。第一代人往往出身底层,没有资源、没有背景,只能不择手段 —— 靠抢劫、掠夺、走私、贩卖等灰色甚至黑色的方式积累原始资本,在刀尖上舔血,为整个家族打下最初的物质基础,这段发家史往往见不得光,只能被刻意隐瞒。第二代人借助前辈留下的资本,不再需要铤而走险,转而投身商业 —— 开工厂、做贸易,积累更多财富;或步入仕途 —— 买官、捐官,在官场中钻营,谋取社会地位,完成从 “暴发户” 到 “上层人士” 的初步跃升,让家族摆脱底层的标签。到了第三代,家族已具备足够的财富、权力和人脉,便能彻底晋升为 “贵族”—— 他们开始涉足文化、艺术、教育领域,资助学者、兴办学校、收藏艺术品,占据文化话语权。此时,他们会刻意与第一代的 “肮脏过往” 切割,转而向普通百姓宣扬 “真善美”“道德伦理”,强调 “个人财富神圣不可侵犯”,用优雅、体面的外壳掩盖家族发家的不堪,让 “贵族” 身份变得名正言顺,仿佛他们生来就高人一等。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里斯・琼斯曾在监狱采访过一个年轻罪犯,当他问起对方因何入狱时,罪犯低着头,声音沙哑地回答:“因为偷了一双鞋,我太冷了,想有双鞋过冬。” 琼斯听完,看着眼前瘦弱的年轻人,感慨不已,沉默许久后对他说:“孩子,如果你偷的不是一双鞋,而是一条铁路、一座矿山,现在你大概正坐在华盛顿国会大厅里当议员,享受着鲜花和掌声。” 一句话道破了不同层级 “规则” 的双重标准:同样是 “获取”,弱者为生存偷一双鞋就是犯罪,强者为利益夺千万资产却成了 “成功人士”。
中国历史更是这种 “实力决定规则” 逻辑的生动写照,每一次改朝换代、权力更迭,都在印证这一点。王莽篡汉,他以 “安汉公” 之名逐步夺权,最终废黜汉平帝,建立新朝,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忠臣义士因反对他而丧命;朱温篡唐,他凭借兵权控制唐朝皇室,杀唐昭宗、立唐哀帝,最终逼迫哀帝禅位,建立后梁,在位期间更是滥杀无辜,百姓深受其苦;满清入关,从山海关之战到平定南明,清军在统一过程中发动多次屠城,无数汉人死于战火。这些事件的发起者,哪个手上不是沾满了鲜血,背负着万千生命的重量?可你根本无法用 “法律” 去惩罚他们 —— 因为当他们站到权力顶峰时,法律早已不是约束所有人的准则,而是他们手中的工具。他们废除旧法、制定新法,让法律符合自己的统治需求,从 “规则的破坏者” 摇身一变成为 “规则的维护者”,法律的标尺自然会向他们倾斜,他们的 “罪行” 也成了 “开国之举”,被写进正史,供后人 “学习”。战国时期的张仪,年轻时家境贫寒,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十分落魄。他曾前往楚国,希望能得到楚王重用,却因出身低微而被轻视。一次,楚国令尹昭阳设宴,席间丢失了一块玉璧,众人都怀疑是张仪偷的 —— 只因他最穷,最 “有可能” 做这种事。即便张仪百般辩解,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偷玉,昭阳还是下令把他抓起来,狠狠打了一百大板,打得他皮开肉绽、奄奄一息,最后才把他扔出府外。张仪回到家,妻子心疼地说:“要是你当初不读书、不游说,怎么会受这种罪?” 张仪却张开嘴问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还在,张仪笑着说:“只要舌头还在,我的本事就还在,总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后来,张仪辗转到了秦国,凭借 “连横” 的谋略得到秦惠王重用,当上了秦国丞相。功成名就后,他想起当年在楚国的屈辱遭遇,感慨道:“无从如隐,不到如臂,善守如国,我且道如成。” 这句话的深意是:当初我在楚国与你们周旋时,明明没偷东西,却被你们无端诬赖、肆意殴打,受尽屈辱;现在你们好好守住自己的国家吧,我不会再计较当年那点 “偷玉璧” 的小事了 —— 我要做的,是用我的谋略,把你们整个楚国的土地、百姓都 “拿” 过来,让你们为当年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后来,张仪果然兑现了这句话,他出使楚国,以 “六百里商於之地” 为诱饵欺骗楚怀王,最终不仅没给楚国土地,反而凭借秦国的实力,从楚国手里夺走了丹阳、汉中两座重要城池,拓展了秦国的疆域。此时的张仪权势滔天,楚国上下对他既恨又怕,再也没人敢像当年那样对他动一根手指头,甚至还要好酒好菜地招待他,生怕得罪秦国。
归根结底,这世间最核心、最现实的逻辑,还是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 “笑贫不笑娼” 的说法,这里的 “娼” 并非单指某一职业,更多是指那些为了成功、为了摆脱贫困,采取非常规、不光彩手段的人 —— 只要你最终能取得大成功,拥有足够的财富、权力和地位,那些曾经见不得光的过往、那些被人诟病的手段,都会被时间和成功的光环一笔勾销。你甚至可以亲自书写自己的 “历史”:把过去的投机取巧美化成 “审时度势”,把曾经的背信弃义包装成 “无奈之举”,把当年的不择手段解读成 “为了大局”,摇身一变成为人人称颂的 “大英雄”“成功者”,接受他人的崇拜与敬仰。而所谓的 “规矩”,本质上不过是强者给弱者画的一个圈 —— 强者站在圈外,告诉圈里的弱者:“这个圈里是安全的,你要乖乖待在里面,遵守我定的规则,不能随便出来;一旦越界,就会受到严厉惩罚。” 可强者自己,却随时可以跳出这个圈,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圈的大小、调整规则的内容,甚至可以把其他强者拉进圈外,一起制定新的 “游戏规则”。这,就是中国社会最独特的秘密,也是读懂现实中很多 “不合理” 现象的关键 —— 不是规则本身有问题,而是制定规则的人,永远是那些有实力的人。(未完)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