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偶然读了宋代陆游的《六言杂兴九首其六》引发思考

来源:原创 发布:张明 486

作者 上海 文玉

偶然读了宋代陆游的《六言杂兴九首其六》:

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

正自一时偶尔,俗人平地生疑。

六言诗不多,写的难度要比其他诗大,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慷慨激昂的爱国之作,也有清新自然、闲适恬淡的诗篇。

这首诗是陆游长期蛰居山阴时,创作了大量诗词。这首诗具体创作背景虽难以确切考证,但从其整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来看,陆游可能是在日常读书或思考文学现象时,对宋璟作《梅花赋》和杜甫集中无海棠诗这一情况有所感触,进而引发了对一些文学现象和世人态度的思考,于是写下此诗。

诗中的“广平” 指宋璟,他是唐代南和人,为人耿介有节,守法持正,累官至广平郡公,进尚书右丞,性喜梅花,所作《梅花赋》全篇五百六十字,以花喻人,词丽言切,倍受历代文人称誉。“少陵” 即杜甫,杜甫自称 “少陵野老”。

诗的前两句 “广平作梅花赋,少陵无海棠诗” 是说宋璟写有优美的《梅花赋》,而杜甫的诗集中却没有描写海棠的诗作。后两句 “正自一时偶尔,俗人平地生疑”,诗人认为这不过是一时的偶然情况,然而世俗之人却平白无故地产生诸多猜疑。言外之意是,世人往往喜欢对一些偶然的现象进行无端的猜测和附会,而不明白这可能只是出于各种偶然因素,并非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世俗之人这种无端猜疑、牵强附会态度的一种不屑和调侃。

六言诗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每句诗由六个字组成。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唐代以后也有不少诗人创作六言诗。六言诗的节奏较为舒缓,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其句式整齐,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出完整的意境和情感,对诗人的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要求。

六言诗有多种形式,包括六言绝句、六言律诗等。六言绝句每首四句,短小精悍,意境深远;六言律诗则每首八句,格律较为严格,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在押韵等方面也有一定规范。不过,与五言诗、七言诗相比,六言诗在古代诗歌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相对较少。

关于少陵无海棠诗之句就很多猜测。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他母亲名海棠,需避讳。

《古今诗话》记载:“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这种说法有一定可信度,因为在古代,避讳是一种制度和自觉,通常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杜甫的父亲叫杜闲,其诗中也没有用过 “闲” 字,这可能是同样的原因。

不过,对于杜甫为何不写海棠诗,也有其他多种猜测。比如郑谷认为是杜甫 “无心”,即对海棠不上心;梅尧臣觉得是杜甫吟遍万物唯独忘了海棠;傅察、释了惠等认为杜甫是诗才疏浅,面对海棠才尽词穷;王十朋指出是杜甫不认识海棠;杨万里认为杜甫未曾见过海棠;喻良能则称杜甫对海棠缺乏审美感知;曾几认为杜甫咏海棠诗被六丁神祇取走;陆游觉得杜甫应该写过海棠诗,只是散失了;王柏则认为杜甫是因对杨贵妃媚主倾国不满,而不作海棠诗,因为杨贵妃曾被玄宗称作 “海棠睡未足”。

这些说法大多充满臆测成分,并无确凿定论。杜甫不写海棠诗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或者还有其他未被发现的原因。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