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律・登峰望川 作者 平炎 危峰擎碧落 远水抱苍岑
五律・登峰望川作者 平炎危峰擎碧落,远水抱苍岑。云气生衣袂,松声入袖襟。孤亭依岫隐,双鹭逐波沉。极目天垂阔,心随万壑深。
提及晚清历史,“光绪为何斗不过慈禧” 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因光绪的英年早逝与变法失败而对他抱有同情,却也疑惑:身为皇帝的他,为何始终无法撼动慈禧的权力?清末士兵苏勋成的回忆录,或许能从最贴近权力核心的 “旁观者视角”,为我们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
苏勋成是河南人,清末投身军旅,曾跟随袁世凯、张勋等多位将领,1902 年至 1905 年间,他在由 “辫帅” 张勋担任管带的武卫右军右翼第一营(宿卫营)服役,主要负责紫禁城站岗值班与慈禧、光绪外出时的护驾工作,相当于御前侍卫。这段特殊经历,让他得以近距离观察两位最高统治者的言行,而他的回忆,也成为窥探二人 “人心向背” 的关键线索。
先看慈禧。在苏勋成的记忆里,这位掌握实权的太后,格外懂得 “收买人心”。深冬时节的紫禁城夜晚寒冷刺骨,值夜班的士兵需原地站立,不能随意走动或跺脚取暖,往往不到两小时就冻得浑身哆嗦。可每当深夜 11 点左右,慈禧总会派宫女从后宫送来食盒,里面是御膳房刚做好的老北京烧饼夹肉,热气腾腾地递到士兵手中 —— 三年间,这样的 “宵夜赏赐” 从未间断。
不仅如此,慈禧还格外关注士兵的冷暖与日常。一次,宿卫营士兵抬着朝鲜进贡的水果送往万寿宫,恰好遇到慈禧。当时新军已换新式军装,为保证军容整齐,士兵需将棉袄穿在军服内侧,慈禧见状却主动询问军官:“这些士兵怎么不穿棉袄?” 在军官解释后,她仍不放心,特意走到苏勋成面前,伸手摸了摸他的制服内侧,确认有棉袄才放心离开。平日里,她还常与士兵唠家常:遇到在皇极殿门口站岗的士兵王宝清,她会细细询问对方的姓名、籍贯、家庭人口、是否成家,甚至关心其在北京当兵的生活困难,末了还安抚道 “好好干,将来给你个官儿当”。哪怕对将领张勋,她也能拉近距离 —— 知道张勋爱吃狗肉,每次见面还会开玩笑说 “把咱家的狗看好了,别让张勋偷去”。这般细致入微的关怀,哪怕掺杂着政治手段,也让底层士兵与将领对她心生敬畏与感激,这也是后来张勋坚持复辟、至死留辫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看光绪。与慈禧的 “懂人情”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绪的 “不近人情”。据苏勋成回忆,每次外出,光绪的轿子都会先出发,护驾士兵需一路步行跟随,而抬轿的銮舆卫尚有 “每抬二里地轮班休息” 的规矩,士兵们却只能全程赶路。1904 年夏天,慈禧与光绪去清东陵祭祖,正值三伏天,从北京到东陵近三百里路,天气酷热难耐。光绪为了赶路,在轿内不停用满语喊 “不加步,伊利加步”(意为 “快走,赶快走”),全然不顾士兵们的疲惫。不少銮舆卫与护驾士兵因高温中暑晕倒,光绪不仅没有一句安慰,反而拍手大笑 —— 这是苏勋成三年里唯一一次见到光绪笑。
这件事很快被太监告知慈禧,慈禧到东陵后,当着众人的面大声斥责光绪 “不知下人干苦”,更让士兵们看清了两位统治者的差别。苏勋成在回忆中直言,光绪更像 “成长在深宫之内、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以为身为皇帝便无需懂人情世故,却忽略了 “权力的本质是有人愿意执行”。
事实上,二人的差异早已注定了权力斗争的结果。慈禧虽为女性,却在胡同里长大,喝过豆汁、吃过火烧,见过人世间的冷暖,懂得 “斗人先拢心”;而光绪长于深宫,缺乏对底层的共情,也不懂笼络人心。戊戌变法时,光绪一下达几十道圣旨却无人执行,可慈禧只需在颐和园说一句话,全国上下便应声而动 —— 这并非仅靠 “太后” 的头衔,更靠她平日里积累的人心。
历史往往充满细节的对比。光绪的 “壮志未酬” 令人惋惜,但从苏勋成的回忆录中不难发现,他斗不过慈禧的核心,或许不在于 “权力大小”,而在于 “是否懂人”。慈禧的 “会演戏” 与 “善笼络”,让她在关键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了满朝文武与底层士兵的支持;而光绪的 “脱离人情”,则让他逐渐被孤立。这也提醒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时,需辩证审视 —— 权力从来不是凭空而来,懂得人心,才是掌控局面的关键。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