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斯忠告 昨日已逝 未来未至 活在当下-心理学的100个基本25
你试过爬六七个小时的泰山去看日出吗?说实话,爬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一旦你跨上了第一个台阶,就仿佛走上一条不归路。狭窄的山道,前前后后挤满了人,被人群裹挟着行至半山,...
宇宙大爆炸之前究竟是什么?这个困扰人类数个世纪的问题,如今有了基于物理定律的科学构想,而答案的核心,藏在 “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 这一曾让爱因斯坦困惑的问题里。接下来,我们将以苏格拉底式追问的方式,探索宇宙如何从 “无” 中诞生。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物理学中 “无” 的含义。你可能以为 “无” 是绝对的空虚,没有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但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即便是真空,也并非空无一物 —— 量子力学揭示,没有粒子或辐射的太空里,真空充满了 “量子涨落”。粒子与反粒子会自发出现,随后又相互湮灭,这不仅是理论,已被实验证实,真空就像一锅沸腾的 “虚粒子汤”。
这时你可能会问:宇宙诞生前没有时间,量子涨落怎么发生?毕竟涨落似乎需要时间。但答案是,量子涨落源于量子态固有的不确定性,我们虽用时间语言描述它,可数学证明它无需外部时间。
再进一步思考:量子涨落难道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吗?其实,若宇宙总能量为零,就不违反。许多物理学家推测,我们宇宙的总能量恰好为零 —— 引力的能量是负的,能抵消物质和辐射的正能量。比如,要拉开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需消耗正能量克服引力,反过来,被引力束缚的物体就具有负能量。在均匀膨胀的宇宙中,负的引力能与物质、辐射的正能量相互抵消,正如斯蒂芬・霍金所说:“宇宙的物质是正能量,引力是负能量,它们相加为零。”
这一想法至关重要:若宇宙总能量为零,量子物理学就可能允许它自发产生。物理学家阿列克谢・贝利彭科和杰伊・帕萨乔夫指出,量子理论为能量从无到有提供了自然解释 —— 量子力学不允许 “绝对确定拥有零个某物”,不确定性和涨落始终存在,这意味着 “无” 可能无法一直保持为 “无”,会不可预测地涨落成 “有”。
从熵和统计学角度看,“有” 也比 “无” 更可能存在。绝对虚无的宇宙是熵值极低的状态,且只有一种可能;而包含 “某物” 的宇宙状态,有无数亿万亿种,熵值更高。宇宙总是趋向高熵状态,因为高熵的无序状态数量远超低熵的有序状态,多到天文数字级别,所以宇宙处于 “有” 的状态是大概率事件。
由此引出一个惊人猜想:宇宙可能是一场巨大的量子涨落。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曾说:“宇宙只不过是那些时常会发生的事情之一”,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或许源于一次随机量子事件,从 “无” 中突然出现。
不过,通常量子涨落只产生微小粒子,为何会造就完整宇宙?不妨想象,一次涨落创造了小而致密的能量块(微型宇宙),要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浩瀚宇宙,它必须经历剧烈膨胀 —— 这就是宇宙暴胀理论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宇宙诞生瞬间以指数级膨胀,速度远超光速(空间本身可超光速移动,而空间内的物体不行)。这并非空想,它能解释宇宙的大小、均匀性和平坦性,且是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得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爆炸余晖)、星系分布等观测证据的支持。
就像把小肥皂泡瞬间吹成巨大气球,微型宇宙通过暴胀成为如今的宇宙。著名宇宙学家艾伦・古斯(暴胀理论之父之一)将宇宙称为 “终极的免费午餐”,因为它从 “无” 中诞生,无需支付能量成本,正负能量抵消,从引力场 “借” 能量却能平衡账目 —— 暴胀理论为量子涨落造就完整宇宙提供了机制。
但疑问并未消失:根据物理规律,能量创造物质时,会同时产生等量反物质,而物质与反物质结合会湮灭成能量,量子涨落也遵循这一规律,那我们的宇宙为何只有物质?反物质去哪了?
这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但主流假说给出了解释:大部分物质与反物质湮灭成辐射,只有十亿分之一的物质粒子存活了下来。我们之所以知道是 “十亿分之一”,是因为观测发现,每一个物质粒子对应十亿个光子 —— 每对物质与反物质粒子湮灭会产生两个光子,而那十亿分之一的剩余物质,构建了宇宙中的恒星、行星等所有可见物质。
那这微小的物质与反物质不平衡是如何产生的?1967 年,安德烈・萨哈罗夫提出了 “萨哈罗夫条件”,指出早期宇宙需满足三件事:一是存在能改变物质粒子数量的罕见反应;二是物理定律对物质和反物质有极微小偏向,就像偏差的硬币,正面(物质)朝上概率略高;三是宇宙膨胀冷却速度极快,让这种微小偏向在被 “拉平” 前冻结。随着宇宙冷却,几乎所有粒子对湮灭,只剩那微小部分物质留存。
即便如此,“免费获得一个宇宙” 仍让人难以置信,但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解释:“你可以创造一个紧凑且自给自足的宇宙,而根本不需要任何能量”—— 只要能量总和为零,物理学不禁止宇宙凭空出现。霍金与合著者伦纳德・姆沃迪瑙也认为:“自发创造是存在‘有’而不是‘无’的原因,没有必要请上帝来启动宇宙”,物理定律本身就可能触发宇宙创造。
不过,我们不妨再追问:为什么要假设宇宙有开端?它会不会是永恒的?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循环宇宙模型,比如圈量子引力理论中的 “大反弹” 思想 —— 前一个宇宙收缩至 “大挤压”,随后反弹膨胀,形成我们的大爆炸,宇宙诞生于前一个宇宙而非绝对虚无;著名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则提出 “共形循环宇宙学”,认为遥远未来宇宙中所有物质衰变、变得空旷膨胀,通过特殊数学转换,会成为新宇宙的大爆炸,他甚至声称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发现了前一个宇宙的 “霍金点”(可能是前宇宙黑洞残余)。
但这些循环模型争议极大,其他科学家认为,目前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存在前宇宙的痕迹。而且,膨胀的空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预测的氢元素丰度等证据,都强烈支持大爆炸框架 —— 宇宙曾比现在小得多、热得多。这虽不能证明宇宙诞生前 “一无所有”,但明确了我们已知的宇宙有开端,大多数宇宙学家认为,宇宙和时间本身约在 138 亿年前开始。若之前存在前一个宇宙或其他形态,目前尚无观测证据支持。
综上,基于现有最佳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很可能确实来自 “无”,但这个 “无” 并非简单的绝对空虚,而是量子物理学规则适用的领域。纯粹的虚无是不稳定的,受量子不确定性影响,能量可自发出现,我们的宇宙或许是一次随机量子涨落的结果,随后通过暴胀成为如今的模样。
这一概念并非空想,它植根于能做出有效、可观测预测的理论。虽然我们无法精确证明宇宙诞生的每一个细节,但目前最受青睐的科学解释认为,宇宙无需外部或超自然力量,遵循物理定律即可自我创造。
当然,更深层次的问题仍待探索:物理定律本身为何存在?为何是这些定律而非其他定律?要解答这些,还需要更多时间和未来的科学验证。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