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圈对满清 “情有独钟” 的现象探析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Quintin
2025-09-25
热度:2
感觉

在当下的文艺领域,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逐渐凸显 —— 文艺圈似乎对已经灭亡百余年的满清有着一种莫名的 “偏爱”。无论是题材丰富的影视剧,还是各类文学书籍,诸多文艺作品都在着力描绘满清统治下的 “美好图景”,将其塑造成百姓安居乐业、朝堂遍布圣主明君的理想时代。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因素。

回溯历史,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后,曾居住在北京、天津等地,过着提笼架鸟、不事生产生活的八旗子弟,瞬间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习惯了挥霍无度的他们,在变卖完祖上留下的家产之后,很快陷入衣食无着的困境。为了谋生,进入当时的曲艺界成为了不少八旗子弟的选择。如今广受欢迎的相声、大鼓等曲艺形式,其源头正是落魄旗人在路边演唱的八角鼓。这些曲艺行业的开山祖师,许多都有着京旗后裔的身份。同时,得益于满清对旗人独特的教育制度,一部分旗人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这为他们在满清覆灭后顺利进入文化圈奠定了基础,清末民初的众多书画家、文学家,便出自这一群体。

然而,辛亥革命的仓促推进,使得大量满清后裔未能得到彻底清算。民国初期,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政局混乱的局面,政府对民间社会的控制力薄弱,根本无力对文艺领域进行深层次的规范与管理。在此背景下,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底层文艺集散地逐渐形成。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曾身居高位的满清贵族,依然保有一定的影响力。各路军阀为了获取这部分人的支持,对他们采取暧昧态度,并未对满清遗老遗少展开深度清洗,甚至让部分满清贵族重新进入政府圈层。

在这样的土壤中,不少满清遗老遗少始终怀揣着对旧王朝的怀念,甚至妄图推动清帝复辟,重现 “大清荣光”。当他们意识到无法通过武力实现复辟目标后,便转而将目光投向文艺领域,试图借助戏剧、相声、文学作品等载体,为满清 “招魂”。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曾参与文艺创作的满清相关人员,以艺术传承者的身份进入文艺部门,成为正式的文艺工作者;另有部分遗老遗少逃往海外,而留在国内的宗社党成员,在政府的打击下选择蛰伏,但其思想影响并未彻底消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文娱产业迎来蓬勃发展期,各类文学、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契机让蛰伏已久的满清相关势力再次活跃起来。国内的部分遗老遗少,利用上一辈在文艺界积累的影响力,在北京逐步构建起一个相对稳固的圈子。他们通过提携后辈、资源倾斜等方式不断扩大势力,使得旗人后裔在文艺圈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在影视剧的导演、编剧、演员等关键岗位上频繁出现。与此同时,海外的宗社党成员,通过接受国外 NGO 组织的资金支持,大规模投资国内以满清为题材的影视剧。这些作品普遍存在美化清朝历史、歌颂旧王朝统治者的倾向,在潜移默化中为满清 “招魂”,甚至暗藏分裂国家的企图。

从思想影响层面来看,满清倒台后,军阀混战的局面导致底层民众教育严重缺失。而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等面向底层的文艺输出阵地,长期被大量旗人控制,所产出的文艺作品多以歌颂满清统治为核心。这直接导致当时的底层人民,在思想上仍被满清遗毒束缚,绝大多数人未能意识到生活发生的本质改变,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满清时代,呈现出麻木的状态。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民国初期,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辈毅然发起新文化运动,旨在开启民智,让底层人民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摒弃满清遗留的落后观念。这一需求在当下依然重要 —— 我们必须坚守文化阵地,明确是非曲直,对那些心怀不轨、充斥封建遗毒的文化垃圾保持高度警惕。要通过长期细致的工作,发现并清除这些 “封建毒苗”,揭露其丑恶本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国家发展停滞,保障社会长治久安。

正如毛泽东主席在一九四二年五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这一论述,至今仍是我们对待文艺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提醒着我们时刻警惕文艺领域的不良倾向,确保文艺事业始终服务于人民与国家的根本利益。

上一篇:贾浅浅当选作协副主席争议及贾平凹相关事迹

下一篇:丁玲的情感过往:动荡岁月里的别样人生抉择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梨***
¥1.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匿***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刘***
¥5.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