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姑寨-地名故事-很早很早以前栾川县石庙七姑寨下住着一个叫石憨的孩子
很早很早以前,栾川县石庙七姑寨下住着一个叫石憨的孩子。他十三岁时父母双亡,无奈只得给财主家放牛。他起早贪黑的干,却天天挨打受气。一天放牛回来,肚子饿得咕咕乱叫,就...
死亡是人生必修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目睹身边人的生死,尤其是对于死亡,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深深的恐惧。其实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死亡是我们的必修课,谁都无法逃过。其实接受死亡的不可避免,有时候能够更好的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那么死亡的意义究竟是什么?96岁的北大教授夫人以断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生前留下一番话,非常的发人深情,值得每个活着的人反复的研读。陈思寇老师,北京101中学教师,著名教授赵保旭的夫人。多年前有人曾采访过陈老师,采访过后陈老师关切的问采访者:你今年多大了?想过今后如何安度晚年吗?看着对方一脸茫然,陈老师说他自己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心得,愿意介绍给我们,希望大家更加坦然面对疾病与衰老。下文就是根据陈老师当时的笔录整理的,在此分享给大家。时间真快,你们老三届学生都快要70岁了。一般来说,人在 70 岁以后是很难过的。第一是因为病痛,一身患有多种疾病,整天不是这疼就是那疼。第二是因为孤独,人老了活动空间变小了,与社会渐渐隔绝了,越来越多的待在家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因此几乎 90% 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的患有忧郁症。老年人是弱势群体,身体弱精神也弱。在我们院里,也就是北大清华的家属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怜兮兮的期待着他人来关照,变成了弱势婴儿。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想,难道人的晚年一定得这样过吗?我今年 94 岁了,老公也就是赵保旭教授,两年前去世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的很好,身体健康,头脑清楚,除了一个每周来两次的清洁工,生活基本自理。我不习惯与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
每周子女们都来看望我,我还要儿子,不要每周都来,两周来一次就行了。他们也忙,而且他的家与我这离得太远了。我自己平时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读书、看报、看电视、散步、做家务,保持着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最近正在研读易经,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走,我没有任何遗憾。现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的有质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的有质量。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工作养家,老年也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特别难受。老年人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第一,要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第二,要争取在人生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怎样尽量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我从 55 岁退休到今年 49 岁,已经快 40 年了,我这些年一直身体很好,我是怎么做到的?一、知识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医是自己。人的健康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第一,遗传基因占 1/3。第二,锻炼和养生。第三,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熬夜都会损害健康。
人到 70 岁以后是老年老人,一定要注意学习吸收医学保健知识,要看许多书,对于人的人体构造与功能、体育运动、食疗生活习惯、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此外要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综合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摸索其中的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一旦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就要身体力行,一旦认识到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就要令行禁止,并且一直要长期坚持下去。有些老年人没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动不动就看医生乱吃药,其实医生不过是听你的陈述,再说各科医生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掌握你全面的情况,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医生。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么名医或者什么灵丹妙药来保持健康,经常跑医院频繁换医生换药,结果总是失望,因为他们不懂得靠医生不能获得健康,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我曾经患过皮肤瘙痒症,痒起来钻心是夜不能寐,去看医生只能给些药膏涂抹,没有效果。后来我自己看书明白瘙痒症是有很多种类的,我分析了自己的类型,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采取适当食疗,保持心理的平静,并学会了按摩相应的穴位,后来就慢慢的好了。有一天早上我要起床时突然发现腰疼的动不了,当时家里只有我自己,我就告诉自己要镇定,躺在床上自己按摩一些穴位,过了一会才慢慢的起来了。若是别人早去医院看了,我就坚持自己按摩相关穴位,配合适当的腰部活动,结果腰疼一直没有再犯。俗话说久病成郎中,我的体会是身体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医,其实只能是自己冷暖痛仰,只有靠自己最清楚,运动健身只有靠自己坚持,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调整,任何企图依靠在其他人身上养老的梦想都要落空。无论是再好的医生,再负责任的保姆,或是再孝顺的子女都不能去依靠。第二要有毅力,要做自己该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我坚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买菜做饭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的内衣,当然我也累不方便,完全可以让保姆为我做。但是只要一开始不做,以后就再也做不了了。我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能开这个头,这样我一直坚持到目前还是如此。第三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丰富。现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儿女回家看望,国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可是我不需要。我关心时事政治,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戏剧体育都非常有兴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平静充实。
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去世了,他的老伴特别寂寞,老打电话给我,一说起来就没完,问我能不能一礼拜给他打两次电话?我答应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办法。我一次打电话 10 分钟、20 分钟,其他时间他怎么办?我就去找他,我说我可以给你打电话,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真正想要解决问题,只能靠内力。他说那怎么办?你就得自己有奔头。那怎么才能有奔头?你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尽量把你的时间安排紧一点。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我每天 6 点到 6 点半起床后,就忙着按摩、做操、看电视、新闻。做早饭一定要在 9 点之前吃完早饭,9 点以后我就开始看书看报。我一个人订了好几份报纸杂志,每天不抓紧时间都看不完,看到我欣赏的地方就摘录下来或者剪下来。我现在已经积累了好几大本了,经常翻看,乐在其中。我还爱看电视剧,看到难过处就跟着放声哭,高兴处就放声笑。有时还想不通编剧为什么这么处理自己,就琢磨要是我做编剧该怎么处理?我现在还在研读易经心得,也记下了一本。你看我平时有这么多事情要做,这么多的新知识要学,哪有时间去寂寞?此外我还有个办法,就是家里不能太寂静,要经常开着电视,就好像总有人与你说话,向你唱歌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我有三个孩子每周都回来看我,我儿子离我挺远,我不希望他每周都来就对我女儿说:你跟你哥说一下不用每周都来打个电话问问就行了。他后来就两个礼拜回来一次,我平时过得很充实愉快,不希望别人来干扰我。老年人要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心胸开阔,心情舒畅,这样遇到疾病就能顶得住我。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人人都希望晚年走得快一点,但生死有命这也可以事在人为吗?我认为想要走得快一点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准备,该走的时候干干脆脆,无牵无挂了无遗憾。我来告诉你我的体会。第一不怕死。其实无论多大年龄都会怕死死亡,总是令人恐惧的。怕临死前的病痛,怕与亲人诀别时的撕心裂肺谁不怕?可是怕有什么用?这是自然规律,只能坦然的面对。从七十岁开始我就想人活七十古来稀,何况还有许多偶然因素?黄泉路上无长又,所以活一天就赚一天。人的生命分为数量和质量,我不在乎数量而看重质量,只要每天的生活都有质量,什么时候走就顺其自然。不怕死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命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解决不好就终日惶惶不安。我现在就活得很痛快,好多知识学不完的,我从来也不寂寞。我不喜欢跟街坊邻里的老太太们聊家长里短的事,我觉得不如看电视能得到很多新鲜知识。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