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南渡” 重走客家路的影像追寻-刘鲁豫

来源:图书馆展厅
发布:郭贵妃
2025-07-18
热度:14
感觉

当快门声响彻河洛与南粤的土地,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悄然展开。2025年6月,摄影师高均海与团队从汉魏洛阳城启程,沿1700年前“衣冠南渡”的足迹奔赴岭南。10天5000公里的行程里,镜头对准围屋的飞檐、非遗的纹路、侨商的故事,为客家文化存档,更在洛阳与南粤之间,架起一座看得见的文化桥梁。

回望历史,汉魏洛阳城是中原先民南迁的起点,隋唐洛阳城铭刻着再迁的印记。“归雁洛阳边”的诗句里,藏着客家人千年未改的乡愁--那是漂泊中的坚守,是离散时的回望。而这场影像之旅,延续着高均海二十载“用镜头传承文化”的初心:自2002年世界客属根在中原祭祖大典后,他的足迹已遍布闽粤赣至东南亚,既见证了“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客家人”的坚韧,也捕捉到他们对中原习俗的珍视、对家国的赤诚。

2023年深秋,“重走客家路”首程自驾6000公里,踏遍赣闽粤的山山水水;2025年的再出发,更以“从洛阳到洛阳”为隐喻--起点是祖根洛阳,终点则是泉州、连州的“洛阳桥”。两度探访,高均海用影像串联起迁徙的轨迹,让“亻厓系客家人”的宣言里,既有先辈披荆斩棘的过往,也有当代客家人的烟火人间。

展厅里的40幅作品,循着五条脉络铺展:

祖根地标:河洛大地上,迁徙的起点仍在诉说初心;迁徙印记:从中原到岭南,每一步都刻着坚韧的密码;文化根系:跨越山海的传承里,习俗与信仰从未褪色;古今交响:传统在新生中延续,故事有了新的注脚;精神原乡:寻根与守望的仪式里,乡愁终成永恒的守望。

这些影像,是客家人的生存史诗,是中原与岭南的双向奔赴,更是一个答案: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出发的地方。


刘鲁豫

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任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上一篇:令人眩晕的时间深度-​作者 [法]艾蒂安·克莱因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开***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平***
¥100.00
用户头像 昵称:内***
¥1.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100.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100.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