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明五千年:唐文化与朝鲜文化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往历时久远。还在古朝鲜时期(前5世纪至前1世纪中叶),儒学与汉字便输入朝鲜。朝鲜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时期(前1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三国从不同渠道大规模吸纳中华文明:高句丽从陆路传...
当快门声响彻河洛与南粤的土地,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悄然展开。2025年6月,摄影师高均海与团队从汉魏洛阳城启程,沿1700年前“衣冠南渡”的足迹奔赴岭南。10天5000公里的行程里,镜头对准围屋的飞檐、非遗的纹路、侨商的故事,为客家文化存档,更在洛阳与南粤之间,架起一座看得见的文化桥梁。
回望历史,汉魏洛阳城是中原先民南迁的起点,隋唐洛阳城铭刻着再迁的印记。“归雁洛阳边”的诗句里,藏着客家人千年未改的乡愁--那是漂泊中的坚守,是离散时的回望。而这场影像之旅,延续着高均海二十载“用镜头传承文化”的初心:自2002年世界客属根在中原祭祖大典后,他的足迹已遍布闽粤赣至东南亚,既见证了“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客家人”的坚韧,也捕捉到他们对中原习俗的珍视、对家国的赤诚。
2023年深秋,“重走客家路”首程自驾6000公里,踏遍赣闽粤的山山水水;2025年的再出发,更以“从洛阳到洛阳”为隐喻--起点是祖根洛阳,终点则是泉州、连州的“洛阳桥”。两度探访,高均海用影像串联起迁徙的轨迹,让“亻厓系客家人”的宣言里,既有先辈披荆斩棘的过往,也有当代客家人的烟火人间。
展厅里的40幅作品,循着五条脉络铺展:
祖根地标:河洛大地上,迁徙的起点仍在诉说初心;迁徙印记:从中原到岭南,每一步都刻着坚韧的密码;文化根系:跨越山海的传承里,习俗与信仰从未褪色;古今交响:传统在新生中延续,故事有了新的注脚;精神原乡:寻根与守望的仪式里,乡愁终成永恒的守望。
这些影像,是客家人的生存史诗,是中原与岭南的双向奔赴,更是一个答案: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出发的地方。
刘鲁豫
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任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往历时久远。还在古朝鲜时期(前5世纪至前1世纪中叶),儒学与汉字便输入朝鲜。朝鲜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时期(前1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三国从不同渠道大规模吸纳中华文明:高句丽从陆路传...
修水库丘陵地带的水库比较多。我家附近有不少小型水库,都是六七十年代修水库的高峰期建的。小型水库的堤坝由泥土筑成,大水库的堤坝主要是用青石和水泥浇筑的。那时,修水库全部靠人力:男人们打夯,拉石磙;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