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 最糟蹋金钱-让花掉的钱自己流回来
一毛不拔 最糟蹋金钱假设现在有一位你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十分喜欢的国外歌手要来到你所在的城市开演唱会,你用尽了各种方法,终于有人愿意将开卖后立刻被秒杀抢光的门票转...
如今,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呵护,广东佛山一位少林派弟子便看准这一需求,开设了一家 “现代镖局”—— 专门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保障孩子安全,据说这类保镖月薪可达一两万。这一现象让人联想到古代镖局,那么古代镖局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不少人对古代镖局的印象,源于影视剧中的场景:走镖途中,突然从山顶冲下一伙山贼,大喊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随后镖师与山贼激烈打斗,最终镖师凭借高超武艺击退山贼,继续前行。但实际上,这些情节大多是虚构的,古代镖局的起源和运作模式与影视剧中的呈现大相径庭。
古代镖局并非自古就有,很多人误以为唐代、宋代就已存在镖局,这其实是错误的。镖局真正诞生于明末,兴盛于清朝。之所以如此,与商贸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唐代和宋代,封建社会对资源管控严格,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不仅只能经营针头线脑之类的小买卖,还需缴纳重税,缺乏大规模商贸活动的土壤,自然也就没有镖局诞生的需求。
直到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本投入贸易、产出的模式逐渐形成,中国南北开始出现大量通商活动,保护货物和钱财安全的需求随之产生。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政策开明,允许各类商品交易,只需依法纳税。这一政策不仅增加了国家税收,更极大地促进了物流和商贸的活跃,为镖局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古代镖局的起源还与 “公益” 有着密切联系,最初的 “保镖” 行为是不收费的。在早期商贸活动中,商人携带货物和钱财出行,时常会遭遇盗贼。有时,恰逢绿林好汉或武林高手路见不平,会出手相助,打跑盗贼。但路途艰险,荒郊野岭众多,盗贼可能随时再次出现。于是,货主便恳请这些好心人 “好事做到底”,护送自己安全到家。
起初,绿林好汉们多是出于道义帮忙,可长此以往,他们也需要维持生计。慢慢就有货主主动提出给予报酬,不让好心人白忙活,久而久之,镖局这一行当便逐渐形成。
而且,早期绿林好汉们的 “保护范围” 有限,多是 “各管一段”。比如大兴是一人的地盘,昌平是另一人的地盘,怀柔、通县又分别归其他人管辖。若商人要跨越多个区域,这些绿林好汉便会互相通气,接力护送商人,形成了初步的 “护送网络”。后来随着报酬制度的固定,小规模的专业镖局开始出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经营链。
“镖局” 之名也有来历。武林人士常用的三大武器为拳脚、兵刀和暗器,飞镖就是常见的暗器,像黄三泰的飞镖就颇具威慑力。早期,商人会请武林人士将飞镖插在货品或行李上,以此警告盗贼 —— 有武林高手守护,不要轻易来犯。后来,飞镖逐渐被带有镖局名称、标识的小旗子取代,“镖局” 的称呼也正式固定下来。
成熟的镖局在人员构成上有着明确的分工,主要包括总镖头、管事(也称掌柜)、镖师、趟子手和杂役。总镖头是镖局的核心人物;管事主要负责对接业务、洽谈价格、管理镖局日常杂事;镖师是实际负责护送货物、保障安全的 “主力军”;趟子手则要在队伍前方 “喊镖”,他们声音洪亮,通过喊话告知沿途可能存在的劫道者镖局的名号,起到威慑作用,比如 “维扬镖局在此”;杂役则负责推车、端茶倒水等辅助工作。
在运营模式上,镖局与现代的律师事务所类似,采用合伙人制,而非传统的 “老板管理伙计” 模式。镖局的发展依赖所有合伙人共同努力,只有多接活、接好活,大家才能获得更多收益。若镖局业务不佳,合伙人随时可能离开,可谓 “只有伙计‘炒’老板,没有老板‘炒’伙计”。
此外,古代镖局也十分注重 “宣传”,会通过 “亮标” 的方式展示自身实力,相当于现代企业请明星代言、做广告。“亮标” 的核心是展示镖局的 “三硬” 实力:一是有官府作为硬靠山,二是在绿林中有硬关系,三是走镖人员自身有硬功夫。
官府对镖局的发展至关重要。个人开设的镖局人力有限,无法与官府掌握的军队相比。以往内蒙走镖为例,内蒙地广人稀,马贼横行且行踪不定,只有当地官府通过驿站驻扎的兵力,才能有效应对马贼。有了官府的支持,马贼通常不敢轻易招惹镖局。不过,镖局与官府的合作并非 “政商勾结”,而是一种互利模式:官府帮助镖局震慑盗贼,镖局则在逢年过节时向官府提供一定的 “经费”,相当于官府以 “人力威慑” 入股镖局,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官府收取 “保护费”。
所以,古代镖局并非影视剧中那般充满 “江湖侠客单打独斗” 的浪漫色彩,而是顺应商贸发展需求,融合了公益起源、明确分工、合伙人制和特殊政商合作关系的专业产业,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昵称: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