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写作名家风采《弟弟》节选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
提及多尔衮与顺治帝福临的关系,民间常有 “多尔衮为了孝庄太后,甘愿放弃皇位” 的说法,甚至调侃他 “搞不定带孩子的女人”。但历史的真相远比传说残酷 —— 多尔衮选择扶持 6 岁的福临登基,并非出于儿女情长,而是源于实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多方势力的算计,以及一场意外死亡带来的命运转折。
误区澄清:与孝庄的 “感情”,本质是利益捆绑
首先要打破的误区是 “多尔衮因孝庄放弃皇位”。孝庄(当时为庄妃)与多尔衮的关联,更多是后世渲染的结果。在皇太极去世前,两人见面机会极少;即便皇太极死后有过交集,也完全基于政治利益考量 —— 对身处权力核心的他们而言,感情从来不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如何稳固自身地位、平衡各方势力,才是首要目标。所谓 “孝庄下嫁多尔衮” 的传言,也并非推动多尔衮放弃皇位的核心原因,真正左右他选择的,是清朝初年特殊的权力结构 —— 八旗制度。
关键原因一:实力不足,八旗格局限制了多尔衮
清朝在康熙以前,并未形成 “皇帝绝对专制” 的体制,而是带有 “贵族共和” 的色彩,权力分散在八旗领主手中。努尔哈赤创立八旗时,将旗权分封给子侄,皇太极虽通过打压代善、清除阿敏与莽古尔泰,实现了 “大权独揽”,但并未彻底打破 “八旗分权” 的根基。到皇太极去世时,八旗的权力格局对多尔衮极为不利:
多尔衮的势力范围:他与兄弟掌控两白旗,政治上掌管吏部,可调度八旗之外的人事,但核心军权仅占两旗。
竞争对手豪格的优势:皇太极长子豪格掌控正蓝旗,更关键的是,两黄旗(原属皇太极的核心力量)由索尼、鳌拜等铁杆支持 “皇太极一脉继位”,镶蓝旗领主济尔哈朗也明确倾向豪格。如此一来,支持豪格的势力占据四旗,多尔衮的两白旗明显处于劣势。
更复杂的是中间势力的态度:两红旗领主代善 “谁上位就支持谁”,始终保持中立;两黄旗的诉求是 “皇位必须属于皇太极的儿子”,而非特指豪格;济尔哈朗则提出 “让豪格继位,立福临为皇太弟”—— 各方势力互相牵制,多尔衮若强行称帝,必然引发八旗内战,这是他无法承受的后果。
关键原因二:被多方算计,陷入 “逼宫” 后的妥协
多尔衮的退让,还源于一场精心策划的 “逼宫”。皇太极死后,皇位继承争议陷入僵局,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将领提前部署,以 “维护皇太极血脉” 为由,召集八旗议会。多尔衮未察觉危机,未带兵便赴会,结果到了会场才发现,两黄旗士兵已将殿外包围,逼迫他认可 “皇太极之子继位” 的诉求。
此时的多尔衮面临两难:若拒绝,自己手无兵权,很可能当场丧命;若同意豪格继位,豪格掌权后必然清算自己与两白旗势力。权衡之下,他选择 “退一步”—— 支持皇太极的儿子,但坚决反对豪格。这一折中方案恰好契合了两黄旗 “保皇太极血脉”、济尔哈朗 “平衡势力” 的需求,最终各方达成共识:让 6 岁的福临登基,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摄政。
这场妥协,本质是多尔衮在实力不足、陷入算计后的自保之举 —— 他虽未称帝,却通过 “摄政” 保住了核心权力,还巧妙地将最大对手豪格排除在外。
关键原因三:意外死亡,中断了 “废帝自立” 的可能
福临登基后,局势的发展逐渐偏向多尔衮。1644 年,崇祯帝自缢,清军趁机入关,多尔衮凭借军功权势骤升,从 “摄政王” 逐步晋为 “皇叔父摄政王”,最终去掉 “叔” 字,成为 “皇父摄政王”。此时的他,早已架空顺治帝:见福临不用行礼,自己的命令等同于 “圣旨”,甚至让官员直接到摄政王府办公,无需上朝面圣。
种种举动表明,多尔衮绝非满足于 “摄政”,他必然有 “废福临、自立为帝” 的心思 —— 若只想做权臣,如此高调的僭越行为无异于 “找死”,唯有图谋皇位,才需逐步打破皇权礼制。但命运的意外,彻底终结了他的计划:1650 年,不到 40 岁的多尔衮在狩猎时坠马受伤,不久后去世。他的突然离世,让顺治帝的皇位得以保全,也让 “多尔衮称帝” 的可能永远停留在了推测中。
结语:权力游戏中的 “无奈者”
纵观多尔衮的选择,从扶持福临到图谋篡位,始终围绕 “实力” 二字。他不是传说中 “为爱放弃权力” 的情种,而是清朝初年八旗分权体制下的 “无奈者”—— 前期因实力不足被迫妥协,后期虽掌控实权,却因意外死亡未能实现最终目标。这场权力游戏的结局,看似是顺治帝的幸运,实则是清初权力结构与命运偶然共同作用的结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