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让文潜能注意的是知道所谓的秋花 其实是伊的名字九菊
1997年7月22日 星期二 农历六月十八 晴上午文潜去买本子,长发对文潜说:“如果你不去远处,今天上午把你的门窗油漆一遍”。买了本子又买了二捆挂面,去时骑的是新峰母亲的车子,还车子的时候,新峰母亲对文...
2001 年 8 月 23 日,本应是越洋航空 236 号航班一次常规的跨洋飞行 —— 从加拿大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起飞,搭载 293 名乘客与 13 名机组人员,计划用 7 小时抵达西班牙里斯本。为支撑这段航程,工作人员为这架机龄仅 2 年的空客 A330 客机加注了 48 公吨燃油,而机组配置更是堪称 “可靠”:机长罗伯特・皮谢 48 岁,拥有 1.6 万小时飞行经验;28 岁的副驾驶德克・德亚热飞行时长累计 7000 小时,其中 400 小时是驾驶同款空客 A330 的经验。一切看似毫无隐患,当晚 9 点,航班顺利升空,朝着大西洋方向爬升至 11887 米的巡航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平稳接管飞行,客舱内乘客逐渐进入梦乡。
飞行 4 小时后,灾难的伏笔悄然浮现。加拿大当地时间凌晨 1 点,飞行员突然发现 2 号发动机(右侧发动机)的机油数据异常:机油压力过高、机油量过低且机油温度过低 —— 这种罕见故障不仅超出了两位飞行员的经验范围,飞行操作手册中也无相关说明。他们紧急联系越洋航空加拿大维修部门,却仅得到 “继续监控数据” 的回复。尽管心存疑虑,但飞机飞行状态暂未受影响,飞行员只能推测可能是传感器故障。
半小时后,新的危机接踵而至:两侧机翼燃油量出现偏差,右侧燃油量少于左侧。机长立即打开交叉供油阀门,几分钟内便平衡了燃油量,可仅仅 10 分钟后,燃油不足的警告突然响起 —— 即便合并两侧燃油,剩余量也已无法支撑飞机抵达里斯本。此时航班正处于大西洋中部,可备降的地点仅有葡萄牙海外领地亚速尔群岛的特塞拉岛机场。更严峻的是,飞行员发现右侧机翼燃油仍在快速减少,经测算,燃油正以每 5 分钟 1 公吨的速度消耗,剩余燃油仅够维持 25 分钟,甚至未必能飞到特塞拉岛。
为确认是否存在燃油泄漏,机长指示机组人员检查机翼后部边缘,但夜色漆黑未能发现痕迹。就在此时,维修部门建议将飞机从 11887 米高度降至 6096 米以进一步排查,机长果断拒绝 —— 他深知,若确认泄漏,飞机将无法再爬回高空,而更高的高度至少能为后续滑翔保留余地。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关键:不久后,右侧发动机突然起火,恐慌瞬间笼罩客舱,原本熟睡的乘客被惊醒。此时飞机仅剩左侧发动机可用,且剩余燃油仅 4.5 公吨,飞行员不得不开始逐步降低高度,并通知特塞拉岛机场做好应急准备。
当航班距离特塞拉岛机场还有 240 公里、剩余燃油仅 600 公斤时,最可怕的情况发生了:左侧发动机因长时间满功率运行也起火熄火。236 号航班彻底陷入无动力滑翔状态,机舱内因发动机供电中断瞬间漆黑,万幸的是应急涡轮装置自动启动,为驾驶舱关键设备提供了电力。此时航班高度 9144 米,距离特塞拉岛机场 120 公里,机组人员立即指导乘客为水上迫降做准备 —— 要知道,水上迫降不仅面临撞击风险,即便幸存,也可能遭遇溺水或低温症。
无动力滑翔的难度远超常规飞行,一切全靠飞行员手动操控俯仰控制。飞机以每分钟 610 米的速度下降,意味着 15 分钟内要么抵达机场,要么坠入大海。当距离机场 15 公里时,航班高度仍有 3963 米,远高于正常降落所需的 915 米 —— 若大角度俯冲,速度会急剧增加,迫降风险陡升。机长当机立断,操控飞机进行 360 度盘旋消耗高度,盘旋结束后高度降至 1524 米,仍偏高且不足以再盘旋一次,他又调整姿态对准跑道,通过 S 型转弯进一步降低高度,为降落争取时间。
常规降落时,飞机可通过展开襟翼增大阻力、发动机加力抬升机头,但 236 号航班已无任何推力,此次降落只有一次机会。最终,飞机在跑道上剧烈颠簸着陆,12 个轮胎中有 8 个当场爆裂,滑行过程中虽难以操控,但还是成功停下。刚停稳,起落架便起火,机场救援人员迅速上前扑灭了火焰 —— 机上所有人员均安全幸存,236 号航班也成为航空史上首架、也是唯一一架完成最长时间无动力滑翔并成功着陆的客机。
事后调查显示,事故根源在于多伦多起飞前的维修失误:维修人员为右侧发动机更换的一个部件来自不同型号飞机,且安装不牢固,运行时的震动导致附近燃油管路断裂,引发了燃油泄漏。此次事件后,空客公司改进了相关系统,确保飞行员能及时检测燃油泄漏。一年后,机长罗伯特・皮谢与副驾驶德克・德亚热因卓越的飞行技术,被授予 “卓越飞行技术奖”,这段大西洋上空的惊险历程,也成为航空史上一段关于冷静与决断的传奇。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