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富的流向-社会财富流向谁?二八定律告诉我们
社会财富流向谁?二八定律告诉我们:80%的钱会流入20%的人的口袋里,即财富从多数人流向少数人,从贫穷流向富有,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无权流向有权。所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
你敢相信吗?诺贝尔奖得主竟宣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虚幻的,人类或许只是游戏里普通 NPC 一样的存在。这看似科幻小说的情节,却可能藏着关于世界本质的真相,让我们一同重新审视所处的世界。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沉浸梦境的体验 —— 梦中场景与感受无比真实,身处其中时根本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虚幻。既然梦境能让我们混淆虚实,那身处现实世界的我们,又凭什么确定眼前的一切就是真实无疑的?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全依赖大脑活动,大脑通过感官接收外界信息,再对世界进行预测与判断。可大脑并非完美精密的仪器,它很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而产生误判。比如常见的视觉错误,或是色盲症患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准确分辨颜色,这些都说明,我们眼中所谓的 “真实世界”,不过是大脑所认为的真实。
从科学视角来看,人类对宇宙的感知极其有限。我们仅能感知到宇宙的 5%,剩余 95% 都是未知的神秘领域。我们以为能真切摸到、看到、听到周围事物,可实际上感知到的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如此一来,我们又怎能确定这一小部分就是宇宙的全部?
传统科学观念认为,物体的属性在被测量前就已确定。就像一个苹果,无论是否有人观察,其大小、颜色、状态等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但量子力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
最近一次诺贝尔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在领奖台上宣称 “我们的宇宙并非真实”。在量子力学出现前,科学家普遍认为世界是 “注定的”—— 只要知道一个系统的初始状态和相关物理规律,就能推算出它未来的所有状态。可量子纠缠的出现,轻易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
量子纠缠指两个或多个粒子间存在特殊关联:无论相隔多远,哪怕一个在宇宙这头、一个在宇宙尽头,只要其中一个粒子发生变化,另一个也会相应变化。打个比方,两个盒子里各装一白一黑两个棋子,打开一个盒子看到棋子颜色,能瞬间确定另一个的颜色;若把其中一个白色棋子涂成黑色,另一个盒子里的棋子也会瞬间变色。这一现象已在几百公里距离上得到证实,时间间隔小于 100 纳秒。要知道,在我们的认知里光速是最快的,但量子纠缠的速度却打破了这一常理,像极了游戏里 “传送” 般的技能。
不仅如此,量子世界的本质充满随机性,与传统决定论世界观截然不同。比如放射性原子,我们能预测一定时间内有多少原子会衰变,却无法确定具体哪个会衰变、哪个会保持稳定。这种不确定性让爱因斯坦这样坚定的决定论者难以接受,他直到 1955 年 4 月 18 日去世,都不愿相信自己生活在充满随机性的世界里,即便实验结果摆在眼前,仍拒绝看量子力学报道,一心想找合理解释,最终却抱憾离世。
而 2022 年获奖的克劳泽、阿斯佩和蔡林格,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证明了 “隐藏变量” 并不存在。实验结果显示,纠缠粒子在被测量前根本没有确定的属性,其属性完全不可知,甚至无法猜测。
这一量子力学研究成果,竟与 “游戏” 有着奇妙的关联。自 20 世纪 40 年代起,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如今的超级计算机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计算任务,能力较早期提升万亿倍。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还将跃升数百万倍 —— 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有能力创造出与现实世界几乎无异的虚拟世界,其中的虚拟角色可能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却不知道自己身处虚拟之中。
马斯克等人士就坚信,我们很可能正生活在这样的模拟世界里。随着科技与知识的进步,越来越多科学家、学者乃至普通人,都开始认真思考这个看似荒诞的观点。
玩游戏时,游戏场景和角色通常只有在被注意到时才存在,视线之外其实并不存在。这让人联想到量子物理中的双缝实验:光子在被观察时,才会决定表现为粒子还是波,就像打开抽屉找袜子时,只有打开的那一刻,袜子才决定是成对出现还是单独一只。双缝实验表明,微观世界的现象似乎与观察者行为密切相关,这和游戏中 “仅被玩家观察到的部分才会被确定和呈现” 何其相似?
再看光速 —— 作为宇宙中已知的最快速度,它像电脑处理器的主屏一样,受物理定律严格限制,丝毫无法超越。一旦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间就会变慢来补偿。不妨大胆设想:若物体速度超过光速,会不会导致整个宇宙系统崩溃?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宇宙也像被设定好参数的程序,有着严格的运行限制?
普朗克单位是空间、时间等物理量的极限尺度,微观层面物质由原子和分子构成。若把这些微观粒子放大到肉眼可见的尺度,眼前的世界会不会像老式街机游戏画面一样,由一个个微小像素组成?或许空间和时间本身就是 “像素化” 的,我们认为的 “连续世界”,实际是由无数微小离散单元构成。
大家是否还记得 “曼德拉效应”?许多人清晰记得曼德拉早在 1980 年死于狱中,可实际上他 2013 年才去世;语文教材里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少人记忆中却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私人也”;歌词里是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很多人却记得是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难道不像游戏被更新了 “补丁”?否则为何会出现集体记忆偏差?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突然忘记输入无数次的密码,或是发现密码与记忆中不同,这会不会是 “世界的 bug”?或许过一段时间就会修正,所以才会有与现实不符的记忆偏差。
再看尼克・博斯特罗姆的 “模拟假说”:如果未来文明有能力模拟整个宇宙,就可能存在无数个这样的模拟世界。这种情况下,我们生活在某个模拟世界里的概率会变得极大,就像置身巨大的俄罗斯套娃,无法确定自己处于最外层的真实世界,还是某个微小的模拟世界。
人类自学会用火以来,通过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宇宙知识,利用物理、化学法则创造事物、复制自然过程,可我们却不知道这些法则是谁制定的。就像在《我的世界》里,一根木棍加一块石头能合成一把斧头,玩家将其视为游戏规则,只需点击鼠标就能完成。但如果是游戏中的角色,会不会质疑这一规则?“为什么是这样?” 或许旁边的玩家会说 “本来就是这样”,可角色难免会想 “这个‘本来’又从何而来?”
这些想法虽像科幻小说,却值得认真对待 —— 类似的根本性问题还有很多,它们都在迫使我们重新思考 “真相是什么”。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弄清自己是否只是高级文明游戏里的 NPC,但那时又该如何面对真相?毕竟游戏里的人物永远无法逃脱游戏之外。
假如世界真的是巨大的游戏世界,我们或许只是一串串代码。若真是如此,愿我们都能珍惜当下 —— 当更高维度的玩家关闭服务器时,我们定会如烟般消散。你可能觉得这些观点荒诞,可科学的发展,往往就是在一次次颠覆直觉中前行。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世界本质可能并非坚固不变;模拟假说提醒我们,现实或许只是更高层次的程序运算。无论最终答案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所处的世界,比想象中更神秘、更复杂。虚幻与真实之间,或许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相互交织的两面。关键在于,当我们凝视宇宙时,是否也在被宇宙反过来凝视。
其实,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 “世界是真是假”,而是在这个未知的舞台上,我们愿意如何生活、如何探索,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