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心病-让它留在家中 它还能实现自己展翅翱翔的梦想吗
母亲的心病大姐总觉得公公婆婆偏爱二儿子和小儿子,不疼爱她丈夫。为了争宠,常常到公公婆婆家去闹事,搞得婆媳关系水火难容,夫妻关系日渐僵化。母亲为此忧心忡忡,落了块心...
提及古代长寿名人,孙思邈必是绕不开的存在。这位被尊为 “药王” 的医者,相传享年 142 岁,其总结的 “养生十三法”,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仍是低成本、易操作的养生宝典。这套方法无需复杂器械,只需每天花少量时间,从头部到脚部全面养护,普通人坚持践行,也能收获健康益处。
一、头部养护:通阳气、清头脑,筑牢 “诸阳之汇”
头部为 “诸阳之汇”,阳气聚集于此,头部养护是养生的根基,孙思邈提出 3 个核心方法:
1. 头常摇:放松颈椎,通利阳气
头部与颈椎关联紧密,颈部不通则头部不适。孙思邈的 “头常摇” 并非随意晃动,而是效仿古人读竖排文字的动作 —— 头部缓慢上下移动(抬头看上方,再低头看下方,反复进行),或如读古诗时 “摇头摆尾”,左右轻摇。这一动作与八段锦中 “摇头摆尾去心火” 的招式异曲同工,能放松颈椎肌肉,促进颈部气血流通,缓解久坐带来的颈椎僵硬。
2. 发常梳:刺激头皮,唤醒阳气
此处的 “梳” 并非简单整理头发,而是 “寸刮头皮”—— 用牛角梳、木梳或银梳(避免塑料梳,防止静电伤头皮),从额头梳向脑后,再从脑后梳回额头,兼顾头顶与两侧,确保每一寸头皮都被梳理到。建议晨起与睡前各做一次:晨起梳头能唤醒头脑,开启活力一天;睡前梳头可舒缓神经,助于入眠。长期坚持,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让阳气顺畅升发,常感头脑清明。
3. 目常运:养护肝脏,明亮双眼
中医认为 “肝开窍于目”,眼部运动不仅能护目,还能间接滋养肝脏。方法很简单:头部保持不动,仅转动眼球 —— 先上看、下看,再左看、右看,最后顺时针、逆时针各转几圈;也可将双手搓热,用掌心敷在闭合的眼睛上,利用掌心热气渗透眼部,每次敷 10-15 秒,每天重复 3-5 次。坚持下来,能缓解眼疲劳,让眼神更灵活明亮,尤其适合长期看电子屏幕的人群。
二、面部与口腔:养气血、固根本,细节处显健康
面部与口腔是健康的 “外在窗口”,孙思邈注重通过细微养护,让气血充盈、脏腑调和:
1. 面常洗:温通气血,红润肤色
这里的 “洗” 并非用清水清洁,而是 “热敷按摩”—— 双手用力搓热,待掌心发烫后,以洗脸的姿势轻抹面部,重点覆盖额头、眼眶、面颊,让掌心的热气渗透皮肤。此举能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气色,长期坚持可减少皱纹滋生,让面部呈现自然红润的光泽,比护肤品更能从内滋养肌肤。
2. 耳常鼓:补肾强听,激活肾气
中医有 “肾开窍于耳” 的说法,耳部养护与肾脏健康息息相关。孙思邈推荐两种方法:
耳常鼓:双手并拢,用空心掌紧紧捂住双耳(确保不漏气),然后快速松开,利用气压变化刺激耳内神经,反复 10-15 次,能增强听力,预防耳部老化;
耳常提:用左手拉住右耳,从耳垂向上揉至耳尖,最后轻轻提拉;再换右手拉左耳,动作相同。每天做 3-5 组,可疏通耳部经络,间接滋养肾脏。
3. 齿常叩:唤醒牙齿,坚固牙根
牙齿虽小,却是消化的 “第一道关卡”,孙思邈认为 “牙齿也需唤醒”。方法是:口轻闭,上下牙齿对齐,轻轻叩击,力度以能发出轻微响声为宜,每次叩 36 下,建议饭前做 —— 唤醒牙齿后再进食,能提升咀嚼效率,减轻肠胃负担;同时,叩齿可刺激牙根周围气血流通,预防牙齿松动、牙龈萎缩。
4. 口常漱:吞津养脾,辅助消化
“口常漱” 并非用清水漱口,而是 “舌搅生津”—— 舌头在口腔内轻轻搅动,顺时针、逆时针各几圈,待唾液(中医称 “津液”)增多后,分 3 次慢慢咽下。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助力消化;中医认为 “脾主运化”,吞津可滋养脾胃,增强脾胃功能,尤其适合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
三、躯干与四肢:养脏腑、强筋骨,夯实身体根基
躯干藏五脏、四肢连经络,孙思邈的养护方法聚焦 “揉腹、护腰、健膝、动步”,从内到外强健身体:
1. 腹常揉:养护五脏,助眠通便
腹部是五脏的 “居所”,揉腹能间接滋养五脏、促进肠道蠕动。孙思邈建议睡前躺在床上操作:双手叠放(女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男性相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缓慢揉腹,力度适中,每次揉 5-10 分钟。这一动作能促进腹部气血循环,改善便秘,还能舒缓神经,帮助快速入眠,尤其适合久坐不动、肠胃功能紊乱的人。
2. 腰常搓:固肾护腰,预防劳损
腰部有 “命门穴”(肚脐正后方)、“肾俞穴” 等重要穴位,与肾脏、腰椎健康密切相关。方法是:双手搓热后,捂住腰部命门穴,或上下搓揉腰部,直到腰部发热。每天做 2-3 组,能固肾气、强腰椎,缓解久坐带来的腰酸背痛,还能预防因肾气不足导致的腿软乏力。
3. 膝常跪:疏通经络,养护脾胃
“膝常跪” 即 “金刚跪”—— 双膝跪地,脚后跟并拢,臀部缓慢坐到脚后跟上。若脚后跟无法并拢,可先稍作分开;若膝盖酸痛,可缩短跪坐时间,循序渐进。这一动作能拉伸腿部六条经络(尤其大腿前侧的胃经),对脾胃、肝胆、肾脏都有滋养作用,许多人坚持后会发现排便通畅、睡眠质量提升。日本人常以金刚跪姿势吃饭、聊天,正是借鉴了这一养生智慧。
4. 步常散:活动腿部,平衡阳气
孙思邈认为,人随年龄增长,阳气易向上聚集,腿部阳气渐少,需通过散步补充。但 “步常散” 并非 “暴走”,而是 “适度散步”—— 每天分 2-3 次,每次走 15-20 分钟,以身体微热、不疲劳为宜,避免一次性走 1 万步以上(易磨损膝盖)。散步能活动腿部经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平衡全身阳气,让行走更轻便,预防腿部肌肉萎缩。
四、特殊养护:护盆底、强双脚,细节处补健康短板
除了常规养护,孙思邈还关注易被忽视的 “盆底” 与 “双脚”,填补养生漏洞:
1. 捏骨道:训练盆底肌,预防松弛
“骨道” 指从二阴之间到肛门的区域,“捏骨道” 即收缩肛门与二阴(类似 “提肛” 动作)—— 用力收缩后,缓慢呼气、放松,反复 10-15 次,每天做 2-3 组。这一动作能训练盆底肌,女性坚持可预防年龄增长导致的漏尿、盆底松弛;男性做则能固肾气,提升精力。中医认为,盆底健康会反映在 “人中” 上,若人中平、窄、短,更需加强这一训练。
2. 脚常按:滋养 “第二心脏”,驱散寒气
双脚被称为 “人体第二心脏”,脚底布满穴位,与全身脏腑相连。孙思邈推荐多种按脚方法:睡前泡脚时,用手按揉脚底(重点按涌泉穴)、脚缝;或日常踩鹅卵石(需穿薄袜,避免硌伤),刺激脚底穴位。按脚能促进脚部血液循环,驱散寒气,缓解全身疲劳,长期坚持可让行走轻便,甚至有 “身轻如燕” 之感。
五、结语:简单坚持,收获长寿智慧
孙思邈的 “养生十三法”,没有复杂理论,全是贴近生活的小动作,却蕴含着 “从头养到脚、从内护到外” 的养生逻辑。它不需要高昂成本,也无需大量时间,只需每天抽出 10-20 分钟,将 “头常摇、耳常鼓、发常梳” 等动作融入日常(如晨起梳头、睡前揉腹、散步时按脚),长期坚持,就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
养生的核心从来不是 “追求奇效”,而是 “细水长流”。孙思邈能享年 142 岁,或许正是因为他将这些简单的养护方法,融入了日复一日的生活。对普通人而言,无需追求 “长寿奇迹”,只需践行这些千年智慧,让身体保持舒适、健康的状态,便是对自己最好的呵护。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