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鬼缠身许多年的网友讲述自己的经历 在上海 我被鬼缠身许多年
在上海,我被鬼缠身许多年事情太长,留言内容只有一点点,请允许我一点一点发。我希望你可以教我,我知道也许我是逃不掉。许多事情我从没对人说起,也不敢在坛子里发帖子,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也许你是佛道中人,...
作为历史上公认的 “摸金校尉祖师爷”,曹操曾设立 “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等职位,专司盗墓取财以贴补军饷,甚至因盗掘西汉梁孝王陵墓、获取数万斤金宝养活军队三年而闻名。可谁能想到,这位 “盗墓界鼻祖” 的陵墓,竟也被后世盗墓贼多次光顾,连遗骸都散落残缺。2008 年,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不仅证实了这座千年古墓的真实性,更挖出了曹操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 他的身高、容貌、口腔疾病,以及矛盾又复杂的性格。
一、曹操墓的发现:从 “鲁潜墓志铭” 到 “盗洞线索”
关于曹操墓,最广为人知的传说便是 “72 疑冢”—— 相传曹操因担心死后遭盗墓贼报复,故意布下 72 座假墓,不封不树,让后人无从寻觅。这一说法从元末明初流传至今,让曹操墓的位置成了千古之谜,直到 1998 年,一块墓志铭的出现才打破僵局。
1998 年 4 月,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村民意外发现一块后赵官员鲁潜的墓志铭,上面明确记载:“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迥至墓名堂二百五十步。” 魏武帝正是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封),这意味着曹操墓就在鲁潜墓东南方几百米处。不过,由于 “72 疑冢” 的传说深入人心,考古学界对这一记载争议不断,此事一度不了了之。
真正的突破口出现在 2006 年:西高穴村一位村民在农田里发现莫名出现的大坑,起初以为是孩子捣蛋,填坑后次年大坑再次出现。警觉的村民报警,警方确认这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随后破获盗墓大案,追回部分文物。2008 年,考古队对该墓葬展开抢救性发掘,没想到竟挖出了震惊全国的 “曹操高陵”。
二、考古实证:如何确定这是曹操真墓?
发掘初期,考古队并未重视 —— 追回的文物简陋,盗墓贼也供述 “墓里没好东西”。但深入勘探后发现,这座墓葬占地 400 平方米,呈 “甲字型”,这是东汉王侯级别的墓葬形制,绝非普通古墓。随着发掘推进,关键证据陆续出土:
“魏武王” 石牌:考古人员清理出一堆破碎石碑,拼凑后发现 “魏武王常所用隔壶”“魏武王常所用葛虎” 等文字。曹操生前为魏王,死后被汉献帝赐谥号 “武王”,“魏武帝” 是曹丕追封的帝号,这与石牌记载完全吻合;
地理位置吻合:结合 1998 年鲁潜墓志铭,新发现的墓葬恰好位于鲁潜墓东南几百米处,与 “魏武帝陵在鲁潜墓西北” 的记载一一对应;
薄葬与遗令一致:曹操在《终令》《遗令》中明确要求 “薄葬”“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珠宝”,墓中出土的 900 多件文物多为石器、兵器、生活用品,无奢华陪葬品,完全符合其遗愿;
尸骨年代与身份匹配:墓中发现一男两女三具尸骨,男性尸骨年龄约 60 岁(曹操去世时 66 岁,误差在合理范围),女性尸骨分别为 50 多岁和 20 多岁,推测为曹操与妻妾合葬,与历史记载的曹操家庭情况相符。
2010 年,考古学界正式确认:河南安阳西高穴村的墓葬,就是曹操的长眠之地 —— 高陵,所谓 “72 疑冢” 不过是后世文人渲染的虚构传说。
三、尸骨里的秘密:曹操不为人知的 “小秘密”
曹操高陵的发掘,最令人意外的不是文物,而是曹操本人的 “隐私”—— 通过对遗骸的检测,考古专家还原了这位枭雄鲜为人知的一面:
1. 身高一米五六:枭雄的 “外貌自卑”
通过股骨长度推算,曹操的身高约为 1.56 米,这与传统认知中 “高大威猛的枭雄” 形象相去甚远。这也解开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当年匈奴使者拜见曹操时,他为何让仪表堂堂的崔琰假扮自己,而自己扮成 “床头捉刀人”(此处 “床” 为坐具)。史书记载,匈奴使者评价 “床头捉刀人乃真英雄”,曹操却派人追杀使者 —— 考古专家推测,正是对身高和外貌的自卑,让他对他人的评价格外敏感。
2. 爱美妆、爱白裙:曹操的 “精致一面”
墓中出土的 65 枚石牌,相当于陪葬品清单,其中一块刻有 “胡粉二斤”——“胡粉” 即古代铅粉,是当时的美白化妆品;另有石牌记载 “白绮裙”“白绢单裙” 等,说明曹操生前钟爱白色衣物。要知道,汉代男性穿 “裙” 是正常服饰,但特意陪葬大量白色衣物和化妆品,足以看出曹操对形象的精致追求,颠覆了 “糙汉枭雄” 的刻板印象。
3. 头风病源于牙疼:华佗之死的 “新解读”
曹操的 “头风病”(剧烈头疼)是历史难题,也成了他杀华佗的导火索(华佗提议 “开颅治病”)。考古专家在曹操的下颌骨上发现,仅剩的两颗牙齿中,一颗被蛀出大洞、内部中空,另一颗几乎被蛀烂,证实他患有严重的口腔疾病(大概率是牙髓炎)。现代医学证明,未治疗的牙髓炎会引发剧烈偏头痛,这意味着曹操的 “头风病” 很可能源于牙疼。如此一来,华佗提出 “开颅” 的治疗方案,在曹操看来无异于 “谋杀”,也让华佗之死多了一层现实考量。
四、矛盾的枭雄:考古背后的曹操本色
曹操高陵的发掘,不仅还原了他的 “私人生活”,更让我们看到一个矛盾又真实的曹操:
盗墓与反盗墓的矛盾:他是 “摸金校尉祖师爷”,盗遍汉墓;却又因担心被盗而要求薄葬,试图从根源断绝盗墓贼的念头;
仁慈与残暴的矛盾:他写下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的悲天悯人诗句,却曾两次屠徐州、杀数十万人,导致 “泗水为之不流”;
爱才与忌才的矛盾:他能容忍陈琳写下《为袁绍檄豫州文》痛骂自己,却因杨修道破 “鸡肋” 玄机而将其诛杀;
忠汉与篡汉的矛盾:他一生挟天子以令诸侯,却始终未称帝,临终前仍以汉臣自居,将 “篡汉” 的任务交给儿子曹丕。
正如考古专家所说:“曹操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纯粹的奸雄,他有雄才大略,也有小人之心;有取天下之才,却无取天下之量。”
五、高陵今貌:从考古遗址到 4A 景区
如今,曹操高陵已建成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成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为了让更多人感受 “魏武遗风”,景区还推出了特别活动:只要能背诵一首曹操的诗(如《观沧海》《龟虽寿》),就能免费入馆参观。
这座没有奢华陪葬品的古墓,虽未出土 “国宝级文物”,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读懂曹操的大门 —— 他不再是《三国演义》中 “奸绝” 的符号,而是一个有缺点、有执念、有温度的真实历史人物。站在高陵遗址前,仿佛能看到这位 “摸金校尉祖师爷” 的一生:盗墓养军的无奈,薄葬避盗的算计,外貌自卑的敏感,以及乱世枭雄的矛盾与挣扎。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