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我们张家的历史-我的祖父张永途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往事入画

来源:原创 发布:王慧 41

我们张家的历史-我的祖父张永途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往事入画

我的祖父张永途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重庆江北礼里下设六个场,其中一个叫三圣场。张家是个富裕的大家族,占据了半个三圣场,人称“张半场”。祖父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张隆评在清末民初任监政、乡长,重政兴学,受民众崇敬,人称“张大公”。二儿子张隆访善于经商,开办过铁厂、煤厂、纸厂等,富甲一方,常常在年末开仓济民。三儿子张隆试就是我的父亲,他重礼仪,好诗文,勤劳肯干,也开过煤厂和纸厂,人称“三圣公”。四儿子张隆赞,曾办族会,经实业,以铸造闻名,乐善好施,断事公正,人称“张公道”。

后来,四兄弟分成四家。我父亲迁居中嘴,在那里开了一家纸厂。父亲有文化,诗词文章都很不错,年轻时还教过书。而且,他脾气好、结交了很多朋友,是袍哥'仁字号大爷,深受弟兄们拥戴。父亲的记忆力也特别好。纸厂一天要收五六十捆料子,每捆料子重量不等,这人多重,那人多重,称完后要到晚上才有空记账。几十个人划的料子,他都不会记错。父亲有两房妻子,我母亲王永秀是二房。母亲比父亲小二十多岁,嫁到张家前结过一次婚,生下了我的大哥康宁。由于康家发生变故,她带着大哥来到我家。后来,母亲相继生下二哥、三哥、大姐、二姐、三姐和我。

1949年,我只有三岁,模糊记得一些事。佃客刘章顺住的厢房里堆了一地东西,那是准备分给大家的浮财,很多人围成一圈等着。一个干部拿着本子念,张三分啥,李四分啥,点到名的就去拿自己那一份。有人用背篓背,有人用箩篼挑。第二天,我们家来了几个背枪的武装人员,他们一边嚷嚷着“缴押佃、缴押佃”,一边叫我们搬家。除了在合川县工作的二哥,父母亲、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和我,一起搬去了充电房。后来,我跑到中嘴去耍,看见大门小门全部关了,门上用纸条贴了个叉叉。我们家被划为地主成分,房子被查封了。我画的就是分浮财的场景。

幸好充电房后面有个煤厂,厂里炼的焦炭要运到江北钢铁厂去炼铁。当时运输完全要靠人力,来回有八里路。我们一家就靠运送煤炭糊口,哥哥们用箩篼挑,妈和姐姐们用背篓背,我跟在他们后面耍。三姐当时五岁,也用背篓背焦炭。我们一次去四五个人,挑一趟,背一趟,几个人可以领到好几斤米。1951年,父亲去世,我刚刚五岁。从此,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艰难过活。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