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风| 非志无以广学——刘武汉剪影(贾红松)
非志无以广学武汉者,非庚子年备受煎熬的那座华南名城,而是一位德艺双馨载誉河洛的仁医名人。公元790年,汉山脚下、洛河岸边的昌谷诞生了...
做大集体活路
1955年,农村开始搞大集体。好处是“人多力量大”--搞什么建设,搬什么东西,征用哪里的土地,办起来都容易些。但大集体也有不少弊病,很多人都会偷懒耍滑。做计时活路时,大部分人都在混日子。有的妇女去小便,一去就是半小时;有的妇女回家喂奶,要一个多小时。男人坐下来抽烟,一坐也是个把小时,就看怎样把这一天混到黑。
当时,不管男女老少都要评工分,十分为一个劳动日。做普通活路,男子评十分,妇女评七八分。我记得,盐巴要一角三分八厘钱一斤,有时做一天活路还称不回来一斤盐巴。不过农忙时,像栽秧、搭谷子、淋粪等都属于计件活路,比计时活路的工分高一半。
后来,邓队长把生产队分成三个小组,各管各的。他规定,只要做完生产队每天的活路,就可以去下力;但栽秧搭谷的农忙季节,谁也不准去下力。邓队长人好,他说的话社员都愿意听。从此,偷懒的人就少了。
从我们院子往北走是公社的煤厂,那时不通公路,煤炭要靠人力运出去。很多人做完了生产队的活路,就到煤厂去下力。把煤炭挑到三圣街上,大约要走五里路。气力大的人一次能挑一百公斤,收入一块钱,相当于做几天活路挣的工分。
到了八十年代,土地分给各家后,饿怕了的男女老少起早摸黑地干,两三年时间就把家里的黄桶和柜子都装满了。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