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狗》:从德中狗的差异里 照见人性与生活的深层哲思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金雅琪
2025-10-07
热度:7
梨论

莫言在文章《狗》中,以十年前访问联邦德国的经历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德国与故乡中国的狗在生存状态、与人互动模式上的巨大差异,既勾勒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图景,更暗藏着对自由、尊严、人性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与人生哲理的提炼。

一、德国的狗:精致牢笼里的 “规矩者”

在联邦德国的城市里,狗是 “被精心照料的伙伴”,却也处处透着被束缚的痕迹。莫言笔下的德国狗,种类繁多且形态各异:“蠢笨如牛的、玲珑如兔的、长发飘飘如美女的、皱脸咧唇如恶鬼的”,但无论模样如何,几乎都逃不开 “链条” 的约束 —— 要么脖子上拴着链条被主人牵着,要么摘了链条仍留着皮圈,主人手中的链条随时能重新挂上。

即便是偶尔脱离链条的狗,也像 “好孩子” 般乖顺:主人快走它快走,主人慢走它慢走,仿佛 “无形的链条” 始终存在。莫言在慕尼黑见到的 “似狗非狗的大动物” 尤为特别,它体型庞大、凶光逼人,爪子比拳头还大,若在深山里定是 “百兽之王”,可在德国,它不过是被金发女郎用链条拴着的宠物,威风凛凛的姿态里藏着无法挣脱的驯化。

德国人与狗的互动,更像对 “精致生活” 的极致演绎:中年男女用银盘子给两斤重的小老狗喂奶,狗不喝牛奶便换香气扑鼻的金黄香肠,香肠不吃就随手扔进垃圾桶,最后还不忘用雪白手帕给狗擦嘴;奔驰轿车的后座上,小狮子狗对着路过的面包车叫唤,仿佛在嘲笑对方的简陋。这种 “人对狗的娇惯”,在莫言眼中带着几分荒诞 —— 十年前的他,面对狗不吃的优质香肠,会因勾起食欲而 “心生愤怒”,也会为香肠被丢弃而 “感到惋惜”,毕竟那时的生活里,这样的食物对人而言都堪称奢侈。

最触动莫言的,是教堂边流浪汉与五条狗的相依为命。流浪汉面黄肌瘦,身前盘子里只有几个硬硬币,可他身边的五条狗却 “漂亮、干净、不像吃不饱的样子”。每逢有人路过,流浪汉低声乞讨 “可怜这五条无家可归的狗吧”,五条狗便跟着低声叫唤,莫言读懂了狗的 “语言”——“可怜这个无家可归的人吧”。这一幕里,人与狗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绝境中的相互依靠,是德国之行里少有的、不带 “精致束缚” 的温暖瞬间。

二、故乡的狗:粗粝土地上的 “自由者”

相较于德国狗的 “规矩”,莫言故乡的狗,是 “自由” 的代名词。它们很少有脖子上带链条的,虽吃不到牛奶与香肠,却能 “白天漫游于田野,夜晚卧伏于草垛上”,愿意看家就叫几声,不愿看家就出去撒野,活得肆意又畅快 —— 正如莫言所言,“香肠虽好吃,自由价更高”,故乡的狗没有精致的照料,却拥有德国狗难以企及的自在。

七十年代中期,莫言在生产大队养猪场当警卫时,曾无数次与偷猪食的狗 “斗智斗勇”。银色月光下,狗眼 “绿茵茵的像鬼火”,他抱着土枪埋伏在土墙后,却从不敢真的打死它们 ——“都是村里人家的狗,打死了不好交代”,一句 “打狗也要看主人”,道尽了故乡人与狗之间的复杂联结:狗不是单纯的宠物,而是家庭的一份子,是乡村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存在。

故乡的 “打对狗” 场景,更是充满了粗粝的生活气息。那时村里文化活动稀少,看到两条狗交配,大人小孩都会兴奋地围上去,手持棍棒、砖头瓦块一拥而上。乡下还流传着 “对狗打不开,一天不开母狗死,两天不开公狗死” 的说法,让这场在如今看来 “不道德” 的活动,成了当时人们眼中的 “积德行善”。莫言如今回想起来,虽明了传说是胡说,却也坦然承认:这是特定时代里,乡村生活真实的一面,粗鄙却鲜活。

更有意思的是故乡狗的 “热情”。前几年,德国作家到村里访问,村里的狗 “一传十、十传百”,全聚集在打谷场上齐声大叫,吓得德国作家脸色发黄,莫言却笑着安慰:“别怕,它们是在欢迎你呢。” 在他看来,故乡的狗没有德国狗的 “好修养”,不会故作傲慢地不理人,它们的欢呼乱叫或许不含蓄,却足够真诚 ——“德国狗是德国人的宠物,我们家乡的狗是我们的朋友”。

三、狗的差异里,藏着生活的哲思

莫言写德中两国的狗,从来不是单纯比较 “狗的优劣”,而是借狗的生存状态,映照人与生活的本质。

德国狗的 “规矩” 与 “精致”,折射出一种被驯化的、注重秩序与体面的生活方式 —— 人对狗的娇惯,某种程度上是对 “理想化生活” 的投射,却也让狗失去了本该有的野性与自由;而故乡狗的 “自由” 与 “粗粝”,对应的是乡土社会里,人与动物、与土地更原始的联结,虽没有精致的物质条件,却保留了生命最本真的活力。

他还藏着对 “人性” 的观察:德国狗向人献媚,是被驯化后的本能;而故乡的狗向人摇尾,是出于信任与亲近 ——“狗向人献媚总比人向狗献媚好”,一句话道破对 “尊严” 的坚守。就连 “德国狗被割尾巴” 的细节,他也以故乡歇后语调侃 “没尾巴狗跳墙利索”,带着几分幽默,却也暗含对 “人为改造生命” 的反思。

莫言说自己有个 “不好的习惯”:在外见到事,总喜欢和家乡的同类事比较,一比较就容易说 “不该说的话”。可正是这份 “比较”,让他从 “狗” 这一微小的切口,看到了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的差异与本质 —— 无论是德国狗的精致,还是故乡狗的自由,都只是生活的一种形态,而真正珍贵的,是对生命本真的尊重,是对 “自由” 与 “尊严” 的坚守。

《狗》这篇文章,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细腻的观察、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在狗的世界里,读懂了生活的多元与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明白:所谓人生感悟,从来都藏在这些与 “日常” 相关的细微之处里。

上一篇:跳出 “坚持” 误区:《愚公移山》背后的道家宇宙智慧与 “无我” 哲思

下一篇:武大就 “椅子标签争议” 致歉:一场校园细节引发的公共讨论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匿***
¥100.00
用户头像 昵称:梨***
¥1.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20.00
用户头像 昵称:黄***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匿***
¥10.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