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经试验过在地里留一小段葫芦的树根 并且用水保持其养分 达·芬奇笔记
我曾经试验过在地里留一小段葫芦的树根,并且用水保持其养分;最后这段树根结了六十多个长须葫芦。我想这就是生命的来源,而且我还认为是夜晚的露珠浸泡着树根,巨大的叶子获得了大量的水分,树木及其后代都得到了...
在秦汉历史的长河中,秦始皇嬴政 “当着母亲赵姬的面斩杀两个亲弟弟” 的举动,始终是极具争议的历史片段。这一看似冷酷的行为,并非单纯的 “家庭恩怨”,而是嬴政在复杂政治环境中,为扫清权力障碍、稳固王位所做出的必然抉择。要理解其中缘由,需从 “嫪毐之乱” 的前因后果、嬴政继位初期的权力格局,以及赵姬在这场动乱中的角色说起。
一、嫪毐之乱:赵姬的 “参与” 与嫪毐的 “谋逆”
嬴政斩杀两弟的直接导火索,是公元前 238 年爆发的 “嫪毐之乱”。而这场动乱的核心,离不开赵姬与嫪毐的特殊关系,以及二人对王权的觊觎。
1. 赵姬并非 “无辜者”:从私通到共谋王位
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嫪毐本是吕不韦为摆脱与赵姬的纠葛,刻意引荐给赵姬的假宦官。随着时间推移,赵姬与嫪毐私通,并暗中生下两个儿子。更关键的是,二人并非仅满足于私情,而是滋生了 “谋夺王位” 的野心 —— 史书中明确提到,有人向嬴政告发:“(嫪毐)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意为赵姬与嫪毐约定,等嬴政去世后,让他们的儿子继承秦王之位。
这一密谋泄露后,嬴政下令彻查,嫪毐为求自保,伪造秦王与太后的印信,调动门客与部分驻军发动叛乱,企图挟持嬴政、另立幼子。而赵姬在这场叛乱中绝非 “被动牵连”:其一,嫪毐能轻易拿到太后印信,大概率是赵姬主动给予,而非史书中 “矫诏” 的说法 —— 嬴政或许是为维护太后名誉,才对外淡化其参与度;其二,叛乱平定后,嬴政第一时间将赵姬幽禁于雍城,若赵姬毫无关联,嬴政断不会冒 “不孝” 之名幽禁生母。即便有 27 位大臣为赵姬求情,均被嬴政处死,直到齐国谋士茅焦以 “孝道关乎天下稳定” 劝谏,赵姬才得以返回咸阳。这一系列举动,足以证明赵姬与嫪毐之乱的深度绑定。
2. 嫪毐的 “野心膨胀”:从宠臣到叛臣
嫪毐凭借赵姬的宠爱,不仅获封 “长信侯”,得到河西、太原等大片封地,还豢养门客数千、奴仆上万,势力足以与相国吕不韦抗衡。他的崛起并非偶然 —— 公元前 239 年(秦王政八年),嬴政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发动叛乱,嫪毐很可能因参与平定叛乱有功,才得以获封高爵(要知道秦法严苛,无军功者难封侯,嫪毐若仅靠太后宠爱,绝无可能得到比白起更高的爵位)。
权势的膨胀让嫪毐愈发胆大,他不仅公开以 “秦王假父” 自居,更将希望寄托在自己与赵姬的儿子身上。当 “谋立幼子” 的计划泄露,嫪毐深知嬴政绝不会放过自己,才铤而走险发动叛乱。但他的势力本就是 “依附赵姬的空中楼阁”,所调动的多是乌合之众,最终被嬴政命吕不韦、昌平君等人迅速平定。
二、斩杀两弟:嬴政的 “斩草除根” 与 “权力警示”
叛乱平定后,嬴政下令将嫪毐车裂、夷其三族,同时当着赵姬的面,处死了她与嫪毐的两个儿子。这一行为看似残忍,实则是嬴政基于政治现实的理性决策。
1. 斩草除根:消除潜在的 “王位威胁”
对嬴政而言,这两个私生子绝非 “无辜孩童”,而是潜在的 “王位竞争者”。赵姬与嫪毐既能密谋 “以子为后”,就意味着只要这两个孩子活着,就可能成为其他政治势力利用的工具 —— 若有人效仿嫪毐,以 “拥立幼主” 为名发动叛乱,秦国将再次陷入内乱。嬴政深知 “斩草需除根”,处死两子,本质上是彻底消除这一隐患,确保王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 警示赵姬:切断太后与朝政的关联
嬴政此举也是对赵姬的严厉警示。作为秦国太后,赵姬本应维护王室稳定,却因私情牵连进谋逆大案,甚至差点动摇嬴政的王位。嬴政当着她的面杀子,既是对她 “背叛” 的惩罚,也是明确传递 “太后不得干政” 的信号 —— 幽禁赵姬、处死两子,本质上是切断她与外界的政治联系,让她彻底退出权力舞台。
从当时的舆论环境来看,嬴政的行为已算 “克制”。古人极重 “孝道”,27 位大臣为赵姬求情的举动,足以说明 “幽禁生母” 已让嬴政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但他仍坚持处死两子,可见在 “王权稳定” 与 “个人情感” 之间,嬴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 这正是他作为 “政治家” 的冷酷与清醒。
三、深层背景:嬴政继位初期的 “权力困局”
要真正理解嬴政的抉择,还需放回他继位初期的复杂政治环境中。公元前 247 年嬴政继位时,年仅 13 岁,面临着 “三座大山” 的压迫:
1. 太后集团的 “辅政传统”
秦国自秦昭襄王时期就有 “太后辅政” 的传统,到嬴政继位时,朝堂上更是有三位太后:养祖母华阳太后(楚系势力代表)、亲祖母夏太后(韩系势力代表)、生母赵姬(赵系势力代表)。三位太后背后的外戚势力相互牵制,却也共同构成了对王权的束缚。其中,赵姬因 “生母身份”,对朝政的干预尤为直接 —— 嫪毐的崛起,本质上就是赵姬试图扩张自身势力的结果。
2. 吕不韦的 “权倾朝野”
除了太后集团,相国吕不韦更是嬴政初期最棘手的 “权力威胁”。吕不韦不仅是辅佐嬴政父亲庄襄王继位的功臣,还被嬴政尊为 “仲父”,实际掌握着秦国的军政大权。他家中门客三千、奴仆上万,朝堂上形成了 “吕不韦集团” 与 “王室集团” 的对立。更关键的是,吕不韦与赵姬曾有旧情,嫪毐正是他引荐给赵姬的 —— 这层关系让吕不韦与赵姬的势力深度绑定,进一步压缩了嬴政的权力空间。
3. 成蟜之乱的 “前车之鉴”
公元前 239 年(秦王政八年),嬴政的同父异母弟弟成蟜发动叛乱,更是让嬴政意识到 “王室内部隐患” 的可怕。成蟜本是秦国宗室,却在率军攻赵时突然叛秦投赵,背后很可能与夏太后去世后(韩系势力衰落),赵姬、吕不韦对其的打压有关。成蟜之乱虽被平定,但也让嬴政深刻认识到:只要权力未集中,无论是外戚、权臣,还是王室宗亲,都可能成为叛乱的源头。
从这个角度看,“嫪毐之乱” 对嬴政而言,更像是一次 “清理权力障碍的契机”—— 平定叛乱后,嬴政不仅铲除了嫪毐势力,还顺势将矛头指向吕不韦:公元前 237 年(秦王政十年),嬴政以 “嫪毐之乱牵连” 为由,罢免吕不韦的相国之位,命其返回封地;公元前 235 年(秦王政十二年),嬴政又以 “权势过盛” 为由,赐书斥责吕不韦,迫使他自尽。
至此,嬴政彻底扫清了太后、权臣、宗室等所有威胁王权的因素,真正实现了 “亲政”,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权力基础。
四、结语:冷酷背后的 “帝王逻辑”
秦始皇当着赵姬的面杀两子,看似是 “家庭惨剧”,实则是战国末期 “王权集中” 趋势下的必然结果。对嬴政而言,他首先是 “秦国的王”,其次才是 “赵姬的儿子”—— 在 “维护王权” 与 “顾及亲情” 的抉择中,他必须展现出绝对的冷酷与决绝。
这场风波过后,秦国结束了 “外戚、权臣干政” 的局面,进入 “嬴政亲政” 的新纪元。而嬴政通过平定嫪毐之乱、铲除吕不韦势力,也展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手腕与决断力 —— 正是这种特质,让他在后续的十年间,先后消灭六国,完成了 “统一中国” 的伟业,成为彪炳史册的 “秦始皇”。
历史的残酷之处在于,帝王的成长往往伴随着 “舍弃个人情感” 的阵痛。嬴政杀两子、除权臣、幽生母,看似无情,实则是他在乱世中守住王权、实现统一的必经之路 —— 这既是他的个人选择,也是时代赋予他的 “帝王使命”。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我曾经试验过在地里留一小段葫芦的树根,并且用水保持其养分;最后这段树根结了六十多个长须葫芦。我想这就是生命的来源,而且我还认为是夜晚的露珠浸泡着树根,巨大的叶子获得了大量的水分,树木及其后代都得到了...
控制与意志-叫人不要担心,最不能达到安慰效果。每个担忧者都晓得,忧虑好像有生命似的,事实上,劝人不要担心正好启动他心中的忧虑之源,使忧虑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越滚越快。何妨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