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饮红桥四首-桐花(手植修桐十倍青 年年花发蔽苍冥)
暮春同西唐,五斗泛保障河。望隋宫故址,维舟至铁佛寺。晚饮红桥四首郊原风日近清和,紫荇牵丝燕掠波。雨积平田鸣细濑,人依矮屋晒青蓑。绿杨城外芳尘歇,红板桥头香草多。似...
在人类探索宇宙起源的历程中,大爆炸宇宙论始终占据着 “权威理论” 的地位,它认为宇宙由 138 亿年前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爆炸形成,随后经历了从热到冷、空间膨胀的演化过程。然而,在《为天地立心之大爆炸宇宙论批判》的分享中,作者从哲学层面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大爆炸宇宙论是完全错误的,人类探索宇宙的方向或许从一开始就偏离了事实。
一、大爆炸宇宙论:披着科学外衣的 “现代创世神话”
尽管大爆炸宇宙论被广泛认可,但作者强调,它本质上仍是 “理论与假设”,而非 “宇宙真相”。更关键的是,这一理论的诞生,自始至终带着微妙的 “神学影子”。
其提出者乔治・勒梅特,首先是一名神学家,其次才是宇宙学家。这一身份背景,让他的理论与基督教创世观产生了隐秘的关联:基督教认为上帝 “自有永有”,通过 “意念(逻格斯)” 创造世界,且创造过程并非在时间中进行,类似佛教 “一念而生、一念遁形” 的瞬时性;而勒梅特提出的 “奇点”,恰恰对应了 “上帝的意念”—— 奇点爆炸形成宇宙,本质就是 “一念而生” 的科学化表述。
作者指出,如今常有人说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但实际上 “科学的开端就有神学的影子”。现代物理学的不少理论愈发抽象玄奥,若不能澄清宇宙的本质,人类很可能陷入 “被科学公式包装的新神学”—— 将 “奇点爆炸” 等同于 “上帝创世”,把假设当成不可动摇的真理。
二、大爆炸宇宙论的核心漏洞:无法回答的 “本源之问”
即便大爆炸宇宙论拥有部分观测证据支持,其逻辑体系中仍存在诸多无法自洽的漏洞,这些漏洞恰恰指向了理论的非客观性:
奇点的 “归属” 问题:体积无限小、密度与质量无限大的 “奇点”,在宇宙诞生之前处于什么空间之中?是存在于某个 “超宇宙” 环境,还是完全脱离空间范畴?这一问题,大爆炸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答案。
爆炸的 “动力” 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奇点的爆炸?若奇点是宇宙的 “起点”,那么推动它的力量必然来自 “宇宙之外”,这又与 “宇宙是所有时空总和” 的定义矛盾。
宇宙的 “循环” 问题:奇点爆炸形成宇宙后,宇宙是否会再次收缩为奇点?若会,收缩的动力是什么?若不会,宇宙无限膨胀的终点又是什么?这些关于 “未来” 的追问,同样让大爆炸理论陷入困境。
在作者看来,这些漏洞的根源在于:大爆炸宇宙论是 “人类头脑逻辑的构造”,而非 “宇宙存有论意义上的事实”。它从 “逻辑起点(奇点)” 出发推导宇宙起源,却忽略了一个更根本的前提 ——在人类用逻辑发问之前,宇宙就已经客观存在了。
三、宇宙的真相:永恒当下的 “动态平衡”
那么,宇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作者结合东方哲学与传统智慧,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宇宙自有永有、无始无终,处于永恒的 “动态平衡” 之中。
无时间性的永恒:宇宙不存在 “138 亿年前诞生” 的时间起点,也没有未来的终结。对宇宙而言,“瞬间即永恒”,当下既是最初的开端,也是最终的终点 —— 就像一个圆,没有起点与终点的区分,却始终完整存在。
空间上的无边无际:人类目前观测到的 “遥远星系”,只是宇宙的极小部分。随着观测技术进步,还会发现更遥远的区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宇宙有 “边界”,它本质上是无边无际的存在。
形态上的动态平衡:宇宙不会单一地膨胀或收缩,而是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呈现出 “生灭循环”—— 某个区域的星体塌缩湮灭,另一个区域就会有新的星体膨胀新生,如同老子《道德经》中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的描述:天地像一个风箱,一呼一吸、一阴一阳,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四、认识宇宙的关键:破除 “观念迷雾”,回归 “顿悟”
要真正理解宇宙的真相,作者认为人类需要摆脱 “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 包括大爆炸宇宙论在内的所有 “理论假设”,都只是人类认识宇宙的 “工具”,而非 “真理本身”。若将工具当成真理,只会阻碍科学的创新与进步。
东方哲学提供了一条更直接的路径:通过 “顿悟” 澄清头脑的迷雾,回归对宇宙的直观认知。就像毛毛虫化为蝴蝶需要 “时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需要 “内在觉醒”—— 当我们意识到 “人与宇宙是一体的”,认识自身的过程就是认识宇宙的过程,向外探索宇宙的同时也是向内探索自我,这种 “内外合一” 的视角,才能让我们接近宇宙的本质。
结语:重构宇宙观,推动文明突破
作者批判大爆炸宇宙论,并非否定科学探索的价值,而是希望人类能跳出 “逻辑构造” 的局限,以更开放、更谦卑的态度面对宇宙。若能接受 “宇宙自有永有、动态平衡” 的真相,人类的宇宙观将实现质的飞跃,而建立在这一认知上的科学、文明,也将摆脱 “神学化” 的陷阱,走向更贴近事实的未来。
毕竟,探索宇宙的终极意义,不仅是寻找 “我们从哪里来”,更是理解 “我们如何与宇宙共生”——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先看清宇宙的本来面貌。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