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第一回读懂人生:石猴出世里的修心智慧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Tony
2025-09-29
热度:7
梨论

为何有人说人生如《西游记》,我们皆是取经人?又为何说中年人不宜读《西游记》—— 既有孙悟空的烦恼,猪八戒的肚腩,沙和尚的发型,唐僧的唠叨,还有白龙马般的奔波,更要面对 “离西天越来越近” 的时光焦虑?四百年前,吴承恩写下的这部神魔小说,远非动画片与电视剧里的 “打怪升级”,其内核藏着关于修炼内心、安定心性的顶级人生哲学。今天,我们就从《西游记》第一回 “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说起,揭开这部经典背后的深意。

开篇八句诗,为整部小说定下宏大基调,也搭建起宇宙起源的神话框架。“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寥寥数语勾勒出宇宙初开的景象:最初的世界如混沌大卵,盘古沉睡一万八千年后苏醒,持斧劈开混沌 —— 轻物上浮为天,重物下沉为地。为防天地重合,盘古奋力支撑直至力竭,死后身躯化为万物:双眼成日月,血液成江河,呼吸作风云,骨骼成高山,汗毛成草木。天地既成,五行相随:金之锋利、木之生长、土之沉稳、日月为火、江河为水,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孕育出世间万物。

诗的后四句 “富有群生灵智,人发明万物皆成善。预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则更具指引性。“释厄” 意为消除灾难,若想读懂宇宙规律与因果循环的大智慧,《西游记》便是绝佳的钥匙。书中还暗藏古老的时间刻度:老祖宗将 “十二万九千六百岁” 定为 “一元”,再按十二地支分为十二份,每份一万八千年。循着这样的时间脉络,从开天辟地到人类与走兽出现,故事的大幕正式拉开。

《西游记》将天下划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南赡部洲、北俱芦洲,第一回的故事便发生在东胜神州海外傲来国的花果山。山顶那尊仙石绝非寻常之物,高三丈六尺五寸,对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周长两丈四尺,恰好契合二十四节气;石上九窍八孔,暗藏修仙玄机 —— 原著第六回提到 “凡有九窍者可以成仙”,传说姜子牙、孙膑等智者皆有 “九窍玲珑心”,而这仙石,正是盘古开天辟地后随风而去的九窍玲珑心所化。

自开辟以来,这仙石便不断吸收天真地秀、日精月华,久而久之有了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仙石迸裂,产出一枚圆球般的石卵,经风化后化作石猴 —— 这哪里是石猴出世,分明是一颗 “心” 的苏醒。也正因如此,孙悟空才有 “心猿” 的别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更是直接点题:六个强盗 “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对应佛教中的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打死六贼便是 “断烦恼、修内心” 的象征。

石猴出世时,眼中金光惊动天庭,可电视剧里 “玉皇大帝吓得钻桌底” 的情节纯属虚构。原著中的玉帝早已修炼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见惯大风大浪的他只淡淡一句 “不足为意”,尽显从容。刚出生的石猴,在山中过着自在日子:饿食草木野果,渴饮山泉溪水,困睡石崖之下,醒游山涧之中,与狼虫虎豹为伴,和猕猴野猪为亲,真正是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这般时空模糊的意境,恰似陶渊明笔下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的桃花源,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之境。

转折发生在一个炎热的日子。群猴避暑时,有人好奇山涧溪水的源头,呼朋唤友寻至一处瀑布飞泉。一只猴子提议:“谁能钻进去看看,出来不伤身体,我们就拜他为王。” 连喊数声无人应答,石猴却挺身而出:“我进去!” 他瞑目蹲身,一跃飞入瀑布,竟发现瀑布后藏着一座铁板桥,桥后是一处 “石屋”,里面床凳、锅灶一应俱全,还刻着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十个字。更奇妙的是,“锅灶傍崖有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仿佛刚有人在此居住。

这 “水帘洞” 究竟有何深意?联系后续情节便不难明白:孙悟空后来两次受气回洞,一次是任弼马温遭轻视,回洞后自封 “齐天大圣”;一次是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误会,灰溜溜归来。花果山是 “福地”,而 “福地” 的真谛,便是 “心安之处”。正如苏轼所言 “此心安处是吾乡”,幸福从不是有车有房的物质堆砌,而是无忧无虑、无病无灾的自在心境 —— 吴承恩想借此处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块 “福地”,关键是找到能让自己心安的归处。

可人心易动,烦恼也随之而来。一晃三五百年过去,某天群猴嬉戏正欢,石猴却突然落泪 —— 他第一次意识到 “死亡” 的存在,生出了忧虑。身旁猿猴点拨:“想不老不死,唯有成佛、成仙、成神。” 这短短一句话,道破了《西游记》“三教合一” 的核心:“佛” 代表佛教,“仙” 代表道教,“神” 代表儒家,三种思想在书中交织融合。

孙悟空听罢,当即决定漂洋过海拜师求长生。他要去的地方,名为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细想便知,“灵台方寸” 合为 “寻” 字,“斜月三星” 正是 “心” 字。这一路,他看似在追寻长生之术,实则是一颗充满欲望、躁动不安的心,正式踏上了修行之路。

读到这里,不妨留一个小问题:如来传给观音、观音再传给唐僧的 “紧箍咒”,其实还有一个学名,这可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若想知道答案,不妨继续关注《西游记》后续的解读,在经典中探寻更多人生智慧。

上一篇:如果一辈子不结婚会怎么样?藏在天涯神贴里的人生思考 撕开选择背后的自由与重量

下一篇:牛魔王:《西游记》里最 “接地气” 的神话魔王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刘***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100.00
用户头像 昵称:丽***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刘***
¥10.00
用户头像 昵称:刘***
¥5.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