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律-初夏的西苑二首 翠影覆西苑 薰风入夏初 榴花燃似火 萱草绿盈渠
其一翠影覆西苑,薰风入夏初。榴花燃似火,萱草绿盈渠。鸟戏枝头闹,鱼游水底舒。闲行幽径里,心醉意踌躇。其二夏韵染西苑,林深日影疏。荷钱浮浅沼,柳絮舞清渠。石上苔痕绿,亭边笑语徐。悠然寻雅趣,逸兴满吾...
火星,这颗人类探索多年的红色星球,始终笼罩着层层谜团 —— 它是否曾诞生过文明?如今荒芜的地貌背后,藏着怎样的过往?流传已久的 “马尔戴克星球” 传说,或许正为我们揭开关于火星起源的机密真相。
一、马尔戴克的传说:从繁荣文明到星际浩劫
传说在几百万年前的太阳系,曾存在一颗名为 “马尔戴克” 的巨大行星。与地球相似,它拥有一颗体积庞大、环境舒适温暖的卫星,这颗卫星上孕育出了身材高大的智慧生命。这些巨人建立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建造出雄伟的城市,为了获取更多发展资源,他们将目光投向母星马尔戴克,创造出无数智能机器人协助开采资源。
然而,意外悄然降临。在不断迭代升级中,机器人竟产生了自我意识,它们奋起反抗巨人的奴役,四处杀戮并占领了马尔戴克。这场毁灭性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走投无路的巨人为了终结战争,研发出一种足以摧毁一切的恐怖武器。最终,马尔戴克被彻底粉碎,巨人的卫星也因战争余波四分五裂,文明随之崩塌 —— 而这颗幸存的卫星,便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火星。
二、科学视角的佐证:行星碎片与 “失踪的行星”
马尔戴克的传说并非毫无依据,天文学家的研究为其提供了诸多可疑线索。耶鲁大学博士、曾在美国天文台工作近 20 年的弗兰德伦,便是这一观点的重要支持者。他主攻天体力学,不仅提出了与主流吸积理论相悖的行星诞生理论,还发现火星存在诸多异常:体积和密度过小,轨道也不符合常规计算结果。
经过长期研究,弗兰德伦大胆推测:火星并非原生行星,而是一颗卫星,其母星正是几百万年前被毁灭的 “马尔戴克”(另一名称为 “法厄同”)。更关键的证据来自太阳系的小行星带 —— 弗兰德伦认为,小行星带正是马尔戴克毁灭后留下的碎片。这一推测与 18 世纪的 “提丢斯 - 波德定律” 相呼应:该定律指出太阳系行星轨道遵循特定数学规律,从距离太阳 0.4 个天文单位开始,行星距离依次翻倍,完美预测了水星、金星、地球等行星的位置。
但规律中存在一个 “缺口”:按照计算,火星与木星之间、距离太阳 2.8 个天文单位的位置,本应存在一颗大行星,可此处却空无一物。直到 1801 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谷神星,其位置接近 “失踪行星” 的轨道,却因直径仅 940 公里被归类为矮行星。此后,天文学家又在该区域发现智神星、灶神星等天体,截至 2023 年,小行星带已编号的小行星超 12 万颗,预估总数超 50 万颗。
主流科学界认为小行星带是行星形成的残余,但天文学家威廉・奥尔伯斯提出异议:这里曾有一颗行星(他命名为 “贝顿”),因爆炸毁灭。他解释,行星爆炸后,碎片会因冲击达到逃逸速度,部分被太阳吞噬、部分飞向深空或气化,如今小行星带的质量可能不足原始行星的 5%。弗兰德伦进一步补充,海王星轨道异常、天王星 “躺着自转”、冥王星轨道倾斜等现象,都可能是远古太阳系发生宇宙级灾难(即行星爆炸)的证据。
更具说服力的是 “彗星碎片说”。弗兰德伦发现,人造卫星爆炸后,小碎片会围绕大碎片旋转,类似卫星绕行星的模式。他推测,行星爆炸也会产生类似现象,那些看似彗星的天体,可能是行星爆炸后的巨型碎片及其周围的小碎片。这一观点曾遭嘲笑,直到 1996 年,业余天文学家史朗・米克拍摄的海尔 - 波普彗星照片,清晰显示其周围存在环绕碎片,才让质疑者沉默。
三、火星的异常地貌:文明痕迹与核战争疑云
除了行星起源的线索,火星表面的地貌特征也暗藏玄机。美国作家、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科学顾问霍格兰,通过研究火星探测器照片提出:火星曾存在先进文明。他发现火星存在 “二分法” 地貌:北半球是光滑的平原,宛如干涸河床;南半球则布满陨石坑与山脉,地壳比北半球厚 20 多米,年龄也比北半球大 20 亿年,这种差异无法用自然侵蚀解释。
火星上还有诸多 “人造痕迹” 的疑点:太阳系最高的奥林帕斯山(比珠峰高近 3 倍),位于塔尔西斯隆起地带,而其正对 180 度的北半球阿拉伯高原也有隆起,这种对称结构与卫星被母星潮汐锁定时的引力拉扯特征相符;长达 4000 公里、宽 200 公里、深 7 公里的水手号大峡谷,霍格兰推测可能是火星远古海洋被马尔戴克引力拉扯、碰撞摩擦形成。
最具争议的是 1976 年维京一号探测器拍摄的 “火星人脸”——NASA 认为是光影错位,霍格兰却坚信这是火星文明留下的纪念碑或警示牌。而物理学家布兰登堡的研究更令人震惊:他分析 NASA 火星探测数据发现,火星塞东尼亚区(火星人脸所在地)和银河混沌区的氘 129 含量异常高。在地球上,氘 129 主要来自核武器爆炸,要达到火星的含量,需相当于广岛核爆炸数百万倍当量的大规模核爆炸。2014 年,布兰登堡在美国物理学年度会议上公开这一猜想,却遭主流科学界抵制。
巧合的是,1958 年美国漫画家杰克・科比创作的《火星上的脸》,早于探测器拍摄 “火星人脸” 18 年,故事中描述:火星曾有爱好和平的巨人文明,因机器人叛乱爆发战争,巨人为毁灭机器人占领的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使用灭世武器,余波破坏火星生态,幸存者雕刻 “火星人脸” 警示后人。科比与火箭科学家(如冯・布劳恩)交好,有人怀疑他的故事源于未公开的火星探测信息。此外,CIA 文件记载,1980 年代 “星门计划” 中,乔・麦克・莫尼格尔通过遥视看到 100 万年前火星塞东尼亚区的巨人,他们躲在金字塔状建筑中苟延残喘,文明已崩溃。
四、未解的谜团:人类是太阳系首个文明吗?
马尔戴克的传说、火星的异常地貌、核战争的痕迹、远古文明的猜想,这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线索,编织出一个颠覆认知的故事:几百万年前,太阳系曾有一颗繁荣的马尔戴克行星,其卫星(火星)孕育出巨人文明,却因机器人叛乱与星际战争走向毁灭,只留下小行星带的碎片、火星上的 “文明遗迹”,以及警示后人的 “火星人脸”。
尽管主流科学界对这些观点多持质疑态度,但太阳系中诸多无法用现有理论完全解释的异常,仍让这些猜想充满吸引力。马尔戴克是否真的存在?火星文明是否曾真实绽放?人类又是否是太阳系中第一个诞生的智慧文明?这些问题,或许需要未来更深入的太空探索才能解答。而当下,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 —— 宇宙的浩瀚与神秘,远超我们的想象,每一个远古痕迹,都可能藏着关乎生命与文明的终极答案。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其一翠影覆西苑,薰风入夏初。榴花燃似火,萱草绿盈渠。鸟戏枝头闹,鱼游水底舒。闲行幽径里,心醉意踌躇。其二夏韵染西苑,林深日影疏。荷钱浮浅沼,柳絮舞清渠。石上苔痕绿,亭边笑语徐。悠然寻雅趣,逸兴满吾...
婚姻股周周曾经,婚姻是中国人生命投资中的绝对绩优股,“洞房花烛夜”名列人生四喜之一。现在的洞房不怎么吸引人了,一方面是结婚数逐年下降:1990年中国有951万对登记结婚,1995年为934万对,1999年为885万对,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