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
火柴被发明出来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1933年,第一家火柴工厂刚好100岁。在此之前,人们都用别的方法来取火。100多年前,人们的口袋里装的并不是火柴盒,而是另外一种小盒子,盒子里面装着三样奇怪的东西:一小块...
提及三国时期的曹操,世人多称他 “挟天子以令诸侯”,骂他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可鲜少有人注意,即便他掌控东汉朝政二十余年,权力远超汉献帝,却终其一生都未迈出 “称帝” 这一步,直到去世后,儿子曹丕才追封他为 “魏武帝”。曹操不称帝,绝非因为 “不敢”,而是他算透了 “称帝” 背后的利弊,选择了对自己、对曹魏集团最有利的道路。
一、“挟天子” 的招牌还能用,称帝会丢了 “正统性”
曹操早年迎回汉献帝,定都许昌,打出 “奉天子以令不臣” 的旗号。这面 “正统” 招牌,是他区别于刘备、孙权的最大优势 —— 他能以朝廷名义招揽人才、征讨诸侯,让对手陷入 “抗曹即抗汉” 的道德困境。比如荀彧等忠于汉室的谋士,最初正是冲着 “匡扶汉室” 的目标投奔曹操;曹操征讨袁绍、刘表时,也总能以 “天子诏书” 为名义,占据舆论制高点。
若曹操贸然称帝,等于亲手砸掉这面招牌。一旦他从 “汉相” 变成 “魏帝”,就从 “匡扶者” 变成了 “篡汉者”,不仅会让荀彧这类拥汉派彻底离心,还会给刘备、孙权提供绝佳的讨伐借口 —— 刘备可借 “兴复汉室” 号召天下,孙权也能以 “讨逆” 为名联合诸侯,曹操将陷入 “天下共讨之” 的不利局面。对曹操而言,“挟天子” 比 “做天子” 更划算,没必要为一个虚名放弃实际利益。
二、内部隐患未除,称帝会激化矛盾
曹操掌权后期,曹魏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隐藏着三类不同立场的人:一是以荀彧、崔琰为代表的 “拥汉派”,他们始终视汉室为正统,虽为曹操效力,却坚决反对篡汉;二是跟随曹操起家的 “功勋派”,如夏侯惇、许褚等,他们更看重曹操的个人权威,对是否称帝态度模糊;三是地方豪强与士族势力,他们更关心自身利益,若曹操称帝引发动荡,可能会转而支持其他势力。
此时若曹操称帝,必然会激化内部矛盾。拥汉派可能会公开反对,甚至暗中勾结外敌;地方士族也可能借 “讨逆” 之名割据自立,让曹魏集团从内部瓦解。曹操深知 “攘外必先安内”,在没有彻底肃清内部反对声音前,称帝无异于 “自乱阵脚”。他宁愿做 “无冕之王”,用 “魏王” 的身份掌控实权,也不愿冒风险打破现有平衡。
三、年龄与身体原因,没必要再 “冒风险”
曹操去世时已 66 岁,在古代属于高龄。他晚年身体状况不佳,常年受头风病困扰,精力大不如前。称帝并非简单的 “改个名号”,而是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流程 —— 逼迫汉献帝禅位、制定新的礼制、安抚天下民心、应对外部反对势力,这一切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曹操而言,此时的他早已拥有皇帝的实权:朝廷官员任免、军事调度、赋税征收等大权,全由他一人掌控,汉献帝不过是个象征性的 “傀儡”。既然 “权力到手”,又何必在暮年冒着巨大风险去追求 “皇帝” 的虚名?他更愿意将 “称帝” 的任务交给儿子曹丕 —— 既能让曹丕通过 “禅位” 名正言顺地登基,也能避免自己背负 “篡汉” 的骂名,可谓 “一举两得”。
曹操一生都在 “务实” 与 “虚名” 之间做选择,他不称帝,恰恰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明白,真正的权力不是靠 “皇帝” 的头衔,而是靠对朝政、军队、民心的掌控。与其做一个可能引发天下大乱的 “篡汉之君”,不如做一个掌控实权、为后代铺路的 “魏王”。这份清醒与克制,也让他在三国乱世中,成为最懂 “权力本质” 的政治家之一。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火柴被发明出来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1933年,第一家火柴工厂刚好100岁。在此之前,人们都用别的方法来取火。100多年前,人们的口袋里装的并不是火柴盒,而是另外一种小盒子,盒子里面装着三样奇怪的东西:一小块...
文墨贺新章 琴韵书声 非遗:古琴/古筝/洞箫/埙 新春雅集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君子弹琴,不是表演,而是与知音对话,没有知音,宁可不弹,所以有了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