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铜墨盒-红军故事-1932年初冬 红三军在湘鄂西根据地
1932年初冬,红三军在湘鄂西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来到栾川。红三军队伍,纪律严明,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从来不白拿老百姓的东西,严格遵守买卖公平的政策...
在江西德兴市黄柏乡尚和村的山间,矗立着一座堪称 “建筑奇迹” 的古塔 —— 绣水塔。它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 500 年历史,原本是一座高达 28 米的完整七层八角古塔,却因雷击损毁了半边;可令人惊叹的是,剩下的半边塔身,竟在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中坚挺不倒,成为中国罕见的 “半边古塔” 奇观。
一、寻访之路:15 分钟登山道,藏在山村的文物瑰宝
要抵达绣水塔,需沿着山间一条维护完好的石阶路攀登。这条路虽依山崖开辟,但陡峭处均修有规整阶梯,无需担心滑倒,当地人说 “爬 15 分钟就能到”,实际步伐稍快些,10 分钟便能抵达山顶塔下。
刚到塔前,一块 “不可移动文物” 石碑便映入眼帘 —— 石碑上清晰刻着 “绣水塔” 三字,标注其为德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立碑时间可追溯至 1985 年,那时德兴还称 “德兴县”,如今已升格为德兴市。石碑无声诉说着这座古塔的文物价值,也让初见者对其历史厚重感多了几分敬畏。
二、古塔风貌:七层八角巧构,半边残缺藏神奇
站在塔下仰望,绣水塔的 “奇” 与 “美” 扑面而来。它采用八角形七层结构,青砖灰泥砌筑,虽只剩半边,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巧工艺:
形制与细节:塔身原本有八面,其中四面设有窗户,部分窗户因年代久远已被封死;所用青砖比现代砖块大得多,边长接近 30 厘米,部分砖面上还隐约可见模糊的刻字,推测是当年工匠留下的标记。
内部结构:塔内设有狭窄的楼梯,宽度仅五六十公分,仅容一人侧身通过。顺着楼梯可爬到二楼、三楼,从窗口向外眺望,尚和村的全貌尽收眼底;但爬到三楼后,道路便因塔身损毁而中断 —— 倒塌的半边早已没了支撑,只剩下裸露的青砖与丛生的草木,站在残存的楼梯边缘,能清晰看到塔身断裂处的痕迹,既惊险又震撼。
自然共生:几百年的时光里,古塔与自然早已融为一体。塔身各处长满了杂草与灌木,三楼的砖缝中甚至钻出了一棵大树,根系紧紧缠绕着青砖,枝叶从窗口探出,随风摆动时,为这座残缺的古塔增添了几分生机。站在塔内,还能感受到穿堂而过的凉风,即便夏日也格外清爽,仿佛古塔在以自己的方式与访客 “互动”。
三、损毁之谜:雷击与传说,真相藏在历史里
关于绣水塔为何会损毁半边,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
官方记载:雷击所致:据文物资料记载,古塔的另一半是因遭遇雷击而陨落。明朝中期至今,当地曾多次发生雷暴天气,高耸的古塔或许因未设避雷设施,成为雷电击中的目标,最终导致半边塔身坍塌。这一说法也与塔身断裂处的痕迹相符 —— 断裂面较为整齐,且高处砖石有灼烧痕迹,符合雷击后的特征。
民间传说:偷工减料的误会:村里老一辈人还讲过一个故事:当年修建古塔时,尚和村村民每天给工匠们杀鸡做饭,却从不给鸡腿。工匠们觉得受了怠慢,便悄悄偷工减料。可等到塔建成后,村民才拿出两桶卤鸡腿 —— 原来他们是想把鸡腿攒起来,等工程结束后一并送给工匠。但误会已造成,偷工减料的塔身终究没能承受住时间的考验,最终塌了半边。
不过,视频作者与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这个传说 “不太靠谱”—— 若真是偷工减料,残存的半边塔身不可能历经五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相比之下,“雷击损毁” 的说法更具科学性,也更能体现古塔在自然力量面前的 “顽强”。
四、奇迹背后:古代工匠的智慧,文物保护的坚守
绣水塔的 “神奇”,不仅在于 “半边不倒” 的奇观,更在于它背后的古代工匠智慧。从塔身的砌筑工艺来看,青砖之间的灰泥黏性极强,即便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有部分灰泥牢牢粘在砖缝中;八角形的塔身设计本身就具备更强的稳定性,即便少了半边,剩余结构仍能保持平衡,这正是古代建筑力学的精妙体现。
同时,这座古塔也离不开现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坚守。1985 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当地对登山道路进行了维护,对塔身残存部分进行了加固,避免其因风化、地震等因素进一步损毁。如今,绣水塔不仅是尚和村的 “地标”,更成为德兴市的文化符号,吸引着不少游客与文物爱好者前来探访。
站在绣水塔下,看着残缺却挺拔的塔身,仿佛能触摸到五百年的历史变迁。它曾见证过明朝的炊烟、清朝的市集,也经历过战乱与和平,如今仍以 “半边” 之姿守护着山村。这座罕见的古塔,既是自然与人文碰撞的产物,也是古代智慧与现代保护共同创造的奇迹 —— 它用残缺的美告诉世人:真正的坚固,从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历经磨难后,依旧能挺直脊梁。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