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贝城保罗·德尔沃 比利时-和梦有关的画
庞贝城保罗·德尔沃 比利时消失的庞贝古城和肉体林立,乍一看这两者之间没什么关系,但画家却将此画命名为“庞贝城”,因为在古罗马时期,庞贝城被恺撒大帝所征服,那是一个...
在中东地图上,约旦的位置堪称 “夹缝中的生存者”—— 它北接曾受极端组织侵扰的叙利亚,东连局势动荡的伊拉克,西南与巴以冲突核心区相邻,周边 5 个国家或地区长期深陷战乱与冲突。然而,就在这片炮火连天的土地上,约旦却如一座 “和平孤岛”,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宁,甚至成为中东难民的主要接收国之一。这份 “独善其身” 的定力,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在外交、治理、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精准施策。
一、地缘战略:以 “平衡术” 破 “包围困局”,不依附单一强权
约旦的地缘处境堪称 “先天不利”:西边是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北边是叙利亚内战留下的烂摊子,东边是伊拉克战后的教派纷争,周边没有一个 “绝对安全” 的邻居。但约旦的应对之道,恰恰是跳出 “选边站” 的陷阱,以 “多元平衡” 的外交策略,为自己构建了一层 “安全缓冲带”。
1. 对西方:保持合作却不盲从,守住主权底线
约旦与美国、欧盟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 美国将约旦视为中东地区的 “战略支点”,每年提供数亿美元的经济与军事援助;欧盟则通过贸易优惠、难民援助等方式,与约旦维持着稳定的互动。但约旦从不过度依附西方:在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危机等问题上,约旦虽配合西方的部分人道主义行动,却始终拒绝直接参与军事干预;面对美国对伊朗的极限施压,约旦也坚持与伊朗保持外交关系,不加入 “反伊阵营”,避免因站队而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
2. 对周边:“柔性外交” 化解敌意,以 “中立” 换 “安全”
对于周边的战乱国家,约旦采取了 “不树敌、多搭桥” 的柔性策略:
对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约旦虽接收了超 130 万叙利亚难民(约占约旦总人口的 1/4),却始终未关闭边境,也未支持任何一方武装力量,而是以 “人道主义走廊” 的角色,在叙政府与反对派之间保持中立,避免成为冲突的 “延伸战场”;
对伊拉克:伊拉克战后,约旦积极参与伊拉克的重建进程,通过跨境贸易、能源合作,将两国关系从 “潜在风险” 转化为 “利益纽带”,甚至成为伊拉克北部地区重要的物资中转站,用经济合作对冲安全风险;
对巴以:约旦作为阿拉伯国家联盟中最早与以色列建交的国家之一(1994 年建交),既维护巴勒斯坦的合法权益,也与以色列保持着 “低敏感” 的务实合作 —— 双方在水资源共享、边境安全等问题上长期协商,避免巴以冲突波及本国。
这种 “不依附单一强权、不对抗周边邻居” 的平衡术,让约旦在中东乱局中始终处于 “非目标” 位置,极少成为极端组织或地区势力的攻击对象。
二、国内治理:以 “务实” 解 “民生困局”,用 “包容” 稳 “社会根基”
中东许多国家的动荡,根源在于 “民生失序” 与 “族群对立”。而约旦虽资源匮乏(国土面积 80% 是沙漠,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全球倒数),却通过精准的国内治理,将 “生存压力” 转化为 “社会凝聚力”。
1. 经济:“借外力” 补 “资源短板”,以 “产业升级” 抗风险
约旦没有石油、天然气等中东国家的 “天然优势”,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部援助与服务业。但约旦通过两大策略破解困局:
打造 “中东服务中心”:利用自身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金融、旅游、IT 等服务业 —— 首都安曼是中东地区重要的金融中转站,每年吸引大量周边国家的资金流入;约旦的 IT 产业在中东处于领先水平,微软、谷歌等国际企业均在约旦设立研发中心,为年轻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对接 “区域资源网络”:通过管道从伊拉克、沙特进口石油,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与以色列合作开发死海资源,发展钾肥、溴素等化工产业;利用红海港口亚喀巴,打造跨境物流枢纽,成为连接欧洲、中东、非洲的 “中转站”。这些举措虽未能让约旦成为 “富裕国家”,却有效避免了因资源匮乏而引发的民生危机。
2. 社会:以 “包容” 化解 “族群差异”,用 “福利” 缓解 “难民压力”
约旦是一个多族群、多宗教的国家:人口中 60% 是约旦本地人,30% 是巴勒斯坦裔,还有 10% 左右的叙利亚、伊拉克等国难民,宗教上以伊斯兰教为主,也有少数基督教徒。但约旦通过两大策略维持社会稳定:
族群融合:宪法明确规定 “各民族、宗教平等”,政府部门、军队中均有不同族群的代表,甚至巴勒斯坦裔在商界、学界占据重要位置,避免 “族群对立”;
难民安置:面对海量难民,约旦没有采取 “封闭边境” 的极端做法,而是通过 “分散安置 + 政策扶持” 缓解压力 —— 将难民分散到各个城市,而非集中在难民营,避免形成 “贫民窟式的冲突温床”;同时,政府联合联合国难民署,为难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保障,甚至允许部分难民进入劳动力市场,既减少了难民的 “边缘化”,也为约旦补充了劳动力资源。
这种 “不激化矛盾、不回避问题” 的务实治理,让约旦在人口结构复杂、难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王权与制度:以 “稳定框架” 抗 “动荡冲击”,用 “精英共识” 防 “权力真空”
约旦实行君主立宪制,哈希姆家族自 1921 年以来一直统治约旦,国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 “稳定器” 的角色。这种制度设计,在中东地区的动荡环境中,反而成为了 “优势”—— 避免了多党制下的 “政治内耗”,也防止了军人干政的风险。
1. 王权:“有限集权” 平衡 “民主诉求”
约旦国王虽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如任命首相、解散议会),但并非 “绝对独裁”:议会拥有立法权与监督权,政府由首相领导,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国王会根据社会舆论、族群比例,调整政府组成,确保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体现。这种 “有限集权” 的模式,既避免了 “民粹政治” 的极端化,也防止了 “权力分散” 导致的决策低效,在危机时刻能快速集中资源应对挑战(如难民安置、疫情防控)。
2. 精英共识:跨族群、跨阶层的 “稳定联盟”
约旦的政治精英阶层长期保持着 “共识型” 的合作关系:王室、军队、商界、宗教领袖之间形成了一种隐性的 “权力平衡”—— 军队始终效忠于王室,不参与政治斗争;商界通过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获得稳定的经营环境;宗教领袖则通过宣扬 “温和伊斯兰”,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这种 “精英共识”,让约旦在面对外部冲击(如油价波动、难民潮)时,很少出现 “内部撕裂”,反而能形成 “合力” 应对危机。
相比之下,中东部分国家因 “军人干政”“教派夺权”“民粹崛起” 等问题,陷入了 “权力真空” 或 “政治内耗”,而约旦的制度框架,恰好为 “稳定” 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隐忧与挑战:“和平孤岛” 并非 “绝对安全”
当然,约旦的稳定并非 “一劳永逸”,仍面临着多重潜在挑战:
难民压力长期化:130 万叙利亚难民中,仅有少数人返回本国,大部分人可能长期留在约旦,给就业、住房、教育带来持续压力;
经济依赖外部援助:约旦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美国、欧盟的援助,一旦外部援助减少,可能引发财政危机;
周边安全风险扩散:若叙利亚、伊拉克局势再次恶化,极端组织可能渗透到约旦境内,威胁国家安全。
但即便如此,约旦凭借多年积累的 “平衡经验” 与 “治理韧性”,仍在努力化解这些挑战 —— 比如通过吸引外资、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减少对外部援助的依赖;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边境管控,防范安全风险。
结语:中东乱局中的 “生存智慧”
约旦的稳定,从来不是 “运气”,而是源于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它知道自己没有 “硬实力” 与周边强权对抗,便用 “平衡术” 构建安全缓冲;它知道自己没有 “资源优势”,便用 “务实治理” 化解民生矛盾;它知道自己族群复杂,便用 “包容” 凝聚社会共识。
在中东这个 “火药桶” 里,约旦的 “和平孤岛” 现象,或许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启示:稳定的关键,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多少盟友,而在于能否根据自身处境,找到一条 “不极端、不盲从、重务实” 的发展道路。对于约旦而言,这份稳定既是对国民的责任,也是在中东乱局中守护和平的一份坚持 —— 这份坚持,在战火连天的中东,显得尤为珍贵。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