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律 游西苑公园二首( 今天气温骤暖 和朋友一起去游西苑公园)
五律 游西苑公园二首作者 平炎今天气温骤暖,和朋友一起去游西苑公园,西苑公园的人工湖上换了新船,坐船的人不少。触景生情,想起十年的事,那时我和二岁多女儿也在这湖上坐船玩,只是那时候的船没有现在的新...
在量子力学的百年发展史中,双缝实验始终是最具颠覆性的 “思想实验室”—— 它用简单的装置,揭露了微观粒子 “波粒二象性” 的诡异本质,也让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世纪论战成为科学史上的经典。而近期麻省理工学院(MIT)团队完成的新版双缝实验,再次搅动了量子力学的 “池水”:实验结果似乎直接挑战了爱因斯坦当年对量子现象的核心假设,让我们重新审视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要理解这场实验的意义,我们得先回到那场持续数十年的 “量子之争”。
一、先看懂基础:传统双缝实验与 “波粒二象性” 的谜题
要聊新版实验,必须先搞懂 “经典双缝实验” 的核心矛盾。实验装置很简单:一个发射微观粒子(如光子、电子)的发射器,一块刻有两条狭缝的挡板,以及一块接收粒子的屏幕。当粒子穿过狭缝打在屏幕上时,诡异的现象出现了:
如果不观测粒子穿过哪条狭缝,屏幕上会出现 “干涉条纹”—— 这是波的典型特征,就像水面上两列波相遇时相互叠加形成的明暗纹路,说明粒子此时表现出 “波动性”;
如果在狭缝旁加装探测器,观测粒子具体穿过哪条狭缝,屏幕上的干涉条纹会立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两条清晰的 “粒子亮斑”—— 说明粒子此时表现出 “粒子性”。
这种 “观测行为改变粒子状态” 的现象,让经典物理学的因果逻辑受到了冲击。而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战,就围绕 “量子现象为何如此诡异” 展开。
二、爱因斯坦的 “量子假设”:反对 “观测决定现实”,坚信 “隐变量” 存在
面对双缝实验的诡异结果,爱因斯坦始终无法接受玻尔等人提出的 “哥本哈根诠释”—— 该诠释认为,微观粒子在未被观测前,处于 “波粒叠加” 的不确定状态,是观测行为 “迫使” 粒子选择了一种状态(波或粒子),即 “观测决定现实”。
爱因斯坦坚决反对这种 “唯心” 倾向,他提出了自己的量子假设:量子现象的不确定性,并非粒子本身 “没有确定状态”,而是人类尚未发现某种 “隐变量”—— 就像我们看不到空气分子的运动,但空气分子的运动始终遵循确定规律一样,微观粒子也存在某种未被探测到的 “隐藏信息”,正是这些信息决定了粒子的状态,只是我们目前的技术无法捕捉到。
他甚至在 1927 年索尔维会议上直言:“上帝不掷骰子”—— 意思是宇宙的运行必然遵循确定的规律,不会因为 “观测” 而随机改变。为了反驳哥本哈根诠释,爱因斯坦还设计了多个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的 “不完备性”,而双缝实验中的 “观测问题”,正是他攻击的核心。
三、麻省理工新版双缝实验:用 “弱测量” 打破 “观测悖论”
传统双缝实验的关键局限在于:“观测” 行为本身会对粒子产生干扰 —— 比如探测器要 “看到” 粒子,必须发射光子与粒子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改变粒子的运动状态,因此有人质疑:干涉条纹消失,可能是探测器的 “干扰” 导致,而非粒子真的 “选择” 了粒子性。
麻省理工团队的新版实验,恰恰解决了 “观测干扰” 的问题 —— 他们采用了 “弱测量技术”。与传统 “强观测”(探测器直接与粒子碰撞)不同,“弱测量” 是一种极其微弱的观测方式:通过向粒子施加可忽略不计的影响,间接获取粒子的信息,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粒子状态的干扰。
实验的核心设计的是这样的:
粒子源与双缝:仍使用光子作为实验粒子,通过精密控制的发射器,让光子以极低强度逐个穿过双缝,避免粒子间的相互影响;
弱测量装置:在双缝后方加装一套 “量子弱测量系统”,该系统不会直接探测光子穿过哪条缝,而是通过分析光子的 “偏振状态”(一种微观粒子的固有属性),间接推断光子的运动路径 —— 这种测量对光子的干扰强度,仅为传统测量的万分之一;
结果记录:同时记录两部分数据 —— 一是屏幕上的干涉图案,二是弱测量系统获取的光子路径信息。
按照爱因斯坦的 “隐变量假设”,如果粒子的路径信息是 “预先确定” 的(由隐变量决定),那么即使采用弱测量,只要我们获取了路径信息,粒子的状态就应该是确定的(粒子性),干涉条纹仍会消失;但如果哥本哈根诠释正确,弱测量的 “微弱干扰” 不足以迫使粒子 “选择状态”,那么粒子应该仍处于叠加态,既会表现出波动性(干涉条纹),又能被观测到路径信息。
四、实验结果:同时观测到 “干涉条纹” 与 “路径信息”,爱因斯坦假设遇挫
实验结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麻省理工团队在屏幕上清晰观测到了完整的干涉条纹(证明光子表现出波动性),同时通过弱测量系统,准确获取了每一个光子穿过双缝的路径信息(证明光子表现出粒子性)—— 也就是说,他们首次在同一实验中,让微观粒子同时表现出 “波动性” 和 “粒子性”,打破了传统双缝实验中 “波粒二象性只能二选一” 的悖论。
这个结果对爱因斯坦的 “隐变量假设” 是致命的打击:如果存在 “隐变量”,粒子的路径信息应该是 “预先确定” 的,那么无论观测方式如何,粒子都应该表现出确定的状态(要么波,要么粒子),而不会出现 “同时是波又是粒子” 的情况。相反,实验结果更符合玻尔的 “互补原理”—— 玻尔认为,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固有属性,只是在不同观测条件下,粒子会 “展现” 出不同的属性,而 “弱测量” 恰好为粒子同时展现两种属性提供了条件。
更关键的是,实验排除了 “观测干扰” 的质疑:由于弱测量对粒子的影响微乎其微,干涉条纹的保留说明粒子的叠加态并未被破坏,而路径信息的获取则说明 “观测” 本身并未 “创造现实”,而是粒子本身就同时具备两种属性 —— 这进一步支持了量子力学的 “整体性”:微观粒子的状态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处的观测环境紧密关联,不存在爱因斯坦所认为的 “独立于观测的确定现实”。
五、不是 “推翻量子力学”,而是让我们更懂量子世界
看到 “推翻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设”,很多人会误以为麻省理工的实验否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其实并非如此。爱因斯坦的贡献在于推动量子力学的发展,他的 “隐变量假设” 是对量子力学 “不完备性” 的一种猜想,而新版双缝实验只是用实验数据证明了 “隐变量不存在”,让我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这场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 “现实” 的经典认知:在微观世界里,“确定的路径”“独立的状态” 这些经典概念不再适用,粒子的存在更像是一种 “可能性的叠加”,而观测行为不是 “发现现实”,而是 “与粒子共同构建现实”。就像玻尔所说:“如果谁不为量子力学感到困惑,那他一定没看懂量子力学。”
如今,麻省理工的新版双缝实验已被多个实验室重复验证,其结果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 比如如何在不破坏量子叠加态的前提下,获取量子系统的信息,这正是量子计算机研发中的关键难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场实验的成果会让我们造出更强大的量子设备,也让我们离微观世界的终极真相更近一步。
从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世纪论战,到今天的新版双缝实验,人类对量子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每一次实验的突破,都不是对前人的否定,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充满诡异与奇迹的宇宙。毕竟,科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用实验打破认知的边界,让我们在困惑中寻找真相。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