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维持运转的奥秘:以负熵为生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赵峰
2025-09-30
热度:6
秋实

“以负熵为生”,这一由薛定谔提出的观点,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维持运转的核心奥秘。从物理学视角出发,它深刻解读了生命的本质,让我们得以看清生命在熵增的自然规律中,如何实现存续与延续。

要理解这一奥秘,首先要回答:什么情况下一块物质可被称为 “活的”?每个人或许有不同答案,但薛定谔给出了独特的物理学界定 —— 生命意味着某个物体能主动、持续地开展活动,比如不断移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且这些活动的持续时间,远长于相似环境下的无生命物质。

就像一块石头,虽能从山上滚落实现移动,却很快会停下;而人在一生中,却能不断行走、奔跑,持续进行各类活动。为何无生命物体无法长时间维持活动?原因在于,若将无生命系统置于隔绝孤立的环境中,其所有运动都遵循最简单的物理学规律,且会因摩擦等作用迅速停歇。就像电池的电量会逐渐耗尽,火盆里的火焰会慢慢熄灭,最终这些无生命物体都会陷入 “死气沉沉” 的状态 —— 物理学家将这种状态称为 “最大熵”,此时系统内部的混乱程度达到顶峰。

在最大熵状态下,系统因热传导实现温度均匀,这一状态也被称作 “热力学平衡”。在大自然中,一切事件的发生,本质上都意味着其所在部分世界的熵在增加,生命活动也不例外。无论是行走、呼吸,还是心脏跳动,生物的每一项生命活动,都在时刻提升自身的熵值。

那么,生物的熵增何时会停止?答案是当生物自身的熵达到最大值时。届时,组成生物的所有原子将以最混乱的状态回归宇宙,即我们常说的 “尘归尘,土归土”。从微观视角看,这意味着个体的死亡;从宏观视角而言,则可能是整个族群的灭绝。

面对熵增带来的生存危机,生物如何延续生命?薛定谔提出了关键洞见 —— 生命要以负熵为生。何为负熵?其实理解起来并不复杂:熵是衡量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而负熵与熵恰好相反,它代表着系统的有序程度。也就是说,有机体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向自身引入 “负熵”(即有序性),以此抵消生命活动产生的 “正熵”(即无序性),从而维持自身的有序状态,避免原子陷入混乱。

薛定谔进一步指出,有机体拥有一种惊人的 “天赋”:能够将大自然中游离的秩序集中到自身内部,从周围环境中汲取有序性,防止自身原子衰退到混乱状态。正是这种从环境中获取负熵、对抗熵增的能力,让生命在 “万物皆熵增” 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神奇。

薛定谔 “以负熵为生” 的论述,直击生命活动的本质原理。它打破了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界限,用简洁的物理概念,深刻解释了生命为何能持续运转、对抗衰退,为人类探索生命本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物理学视角。

上一篇:金字塔的 21 个惊天传言:颠覆认知的远古谜题

下一篇:从庄子视角探问:若此刻逝去 你会选择复活吗?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雨***
¥1.00
用户头像 昵称:开***
¥1.00
用户头像 昵称:大***
¥100.00
用户头像 昵称:周***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匿***
¥100.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