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向名家约稿
我有一位编辑朋友,当时刚从某大学中文系毕业,应聘一家很有影响力的女性休闲杂志做编辑。毕业前夕,那位朋友曾在报社干过一年兼职采编,而且发表了十万字的新闻和文学作品。所以,当时我断定,她必胜无疑。可是应聘者有好几位。让编辑部领导举棋不定。于是,编辑部给他们几位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她们一起向沿海一位著名的作家约稿,谁先把稿子约到,就和谁签订录用合同,并把约稿期限定在一个月内。
刚开始,朋友很自信,认为用不了几天就能把稿约来。当即便查询到该作家办公室电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电话打通。当时,她准备自己贴钱,以高稿酬向该作家约稿。可还没等她开口,对方秘书便告诉她,该作家已出国访问了,请她过一段时间再打电话来,说完匆匆把电话挂了。等她再打,便是电话录音。
再看其他几位竞争者,都和她一样碰了一鼻子灰。这时,她才感到,向名家约稿并非自己当初在报社向本地小作者约稿那么容易,那么受人尊重。
在无数次拨打电话无效的情况下,她决定亲自去那位名作家的家向他约稿。第二天,她匆匆买了火车票,跨进了那个陌生的城市,满怀激动地叩响了该作家办公室的门。前来开门的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年轻女子,她就是该作家办公室秘书。朋友满怀期望地递过名片,绘声绘色地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迫切希望秘书能安排自己和她老板见上一面。秘书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并再次声明:“他的确出国访问去了,一个星期后才可能回来。”秘书见朋友挺真诚,就约她下个星期的今天一大早和她一道儿去接他的飞机。朋友像溺水后突然抓住了救命稻草,连连向秘书道谢。当天,就近找了一家旅社住了下来。
那天,她道到附近一家书店,无意中秋见了该你家新近出版的一本书。出于生心,她就把它买下来,回到旅社认真阅读,阅读时,她突然想到,买何不就这本书油法后感,献给作家做见面礼,这比稿酬和送其他礼品索稿省钱多了。朋友立即售山和笔,通宵达旦对该书做了精心的研究,经过几昼夜苦战。一篇洋洋洒洒上方字的读后感就写出来了。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
朋友按约好的时间准时跑到作家办公室和秘书见面,并把读后感交给秘书呢咐她一定要交给作家本人过目。然后,忐忑不安地和秘书一起去机场了。
飞机缓缓降落,作家神采飞扬地被左簇右拥着走下飞机。前去机场迎接的人排成长队,作家脚一着地,迎接的人流迅速涌了过去。我那位朋友可怜巴巴地站在1人群之外,根本无法接近目标。
接机的人群散尽,作家回到办公室,秘书小姐才猛然想起远道而来约稿的朋友。
“你就随便找一篇东西拿给她让她回去交差吧!
忙碌了一整天,又是读者签名,又是记者采访,作家显得精疲力竭了。
“可你的稿库里千字文一篇都没剩了。”
“那就等过几天我写出来后你再通知她来取就行。”
“可人家千里迢迢坐火车来,还等了一个星期……”
“好了,我够烦的了,没其他的事你先出去,我想休息一下。”
“这是她让我交给你过目的一篇你刚出版的新书的读后感。从稿中看得出,她是一位忠实的读者呢。”
“哦,忠实读者,拿来我瞧瞧。”
作家接过朋友的稿子,仔细看了几眼,脸上马上阴天转睛。
“你把这位姑娘叫进来,我很想和她谈谈。”
作家攥着朋友的稿子,爱不释手。
稿子写得如何,我不得而知。但朋友一听说作家终于肯见自己,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此刻,她才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编辑,确切地说作为一名无名编辑的辛酸。这一次,朋友不仅第一个约到了该名家的稿子,而且和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名家认认真真地读完了她写的那篇读后感,不仅逐字逐句地为她修改了一番,还推荐到当时一家很有影响的评论刊物发表了出来。朋友也就是因为当年这篇文章,才逐渐为圈内人士所识,为她今后几年的编辑生涯打开了约稿的方便之门。同样,朋友因为这篇读后感,终于约到这位作家的稿子,并顺利地被杂志社。
>小故事大道理
的确,只要你拥有一颗聪慧的心,这个世界就充满了机遇,并在你面前打开了无数道门。别人都喜欢走的大道,不一定适合你,你就应该另辟小径,这样胜算的几率才会提高。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