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西部有座远近知名的抱犊山,看上去:云绕雾罩之下,群峰耸峙,层峦绵亘 ,松柏苍郁,乱石磋峨。山上的抱犊宫、山中的望牛岭、晒布谷、断山壕、石公石婆等仙迹犹存。前清文士王景福曾吟《抱犊山诗》:“神牛杳何处,深路人摇铃,石磴龙涎滑,柴窝虎迹腥,老杉鸣夜雨,残露落晨星,借问遇仙事,遗碑旧有铭。”
抱犊宫中,塑着一尊怀抱牛犊、白面无须的神像,人称“抱犊真人”。
当地老人传言:抱犊真人没得道成仙之前,是附近张钱谷给财主张万财放牛的穷娃子。从小没名没姓。在长年的放牛生涯中,练就两项绝活:一是响鞭,二是吹呼哨,人们就顺口叫他牛呼哨。平日上山放牛,鞭子一响,牛就顺顺溜溜往前跑,呼哨一吹,不是牛上山了,就是牛下坡了。他放的公牛吹着呼哨长膘,母牛吹着呼哨下仔。这好像是他天生的本事。就这财主还不知足,说他太清闲,叫他放牛还得拾柴火。
财主家奴仆成群,其中一个被吸大烟姑夫卖进来的孤女名叫珍珍。从十三岁进来,一晃就是四年,出落成了一个秀里秀气、乌发垂辫的大姑娘。她模样好,嗓音甜,手脚勤快不偷懒,谁人见了谁喜欢。她日夜劳作的磨坊离牛呼哨住的牛棚只有三五步远,牛呼哨在牛棚顶层隔窗把磨坊里的珍珍看得一清二楚。牛呼哨在牛棚,晚上吹起那千婉百啭的呼哨曲,让珍珍听得如醉如痴,劳累一天的酸疼消得一干二净。一会儿听不到了,珍珍就情不自禁地隔窗轻喊:“好哥哥,你再吹吹莲花落。”牛呼哨有时半夜醒来,看见珍珍形只影单还在推磨,又帮不上忙,心下十分不忍。便在白天吃饭时抬(藏)起一两个馍,晚上让珍珍听够了曲子,再用长棍儿扎住馍从窗口传递给她。珍珍接住馍边吃边落泪。他俩真是两个苦瓜一根藤,除了相互体贴,谁来萦记呢!一来二去,两人益发亲热起来。终于有一晚,珍珍含着羞大着胆钻进了牛棚,向牛呼哨吐露了心事。呼哨也紧紧握住珍珍的手说:“我呼哨穷到放牛的份上,谁还敢去想娶媳妇的事,你能看得上我,该是我多大的福分:这真是苍天给咱俩安排的缘分呀!”就这样,二人私订了终身。
可天有不测风云。那个年过花甲的张万财已娶过八房姨太,生过八个丫头,单就缺个继香续火的儿子,求神、吃药无效,仍不死心,就打起了珍珍的主意,自己不好出头,就叫来管家吴福授以秘计,正说之间薛妈端茶掀帘进来,被财主低喝一声:“出去!”薛妈一想:定无好事。
事隔三天,便传唤珍珍不再去磨坊了,改派她扫庭堂。又隔了几天,又派珍珍代薛妈端茶送水,进内室侍候。张万财一见珍珍楚楚动人,就现出急不可耐的样子,一双死鱼一样的贼眼盯得珍珍浑身发怵。她找着薛妈一问,薛妈才告知她真情。并指点她:“既然你和呼哨有意,倒不如去找着呼哨说清,我晚上给你们留着后门放你俩远走高飞,哪里找不来一方净土?”珍珍在黑更半夜,乘人熟睡之机,钻入牛棚,摇醒呼哨告知实情。呼哨一听“噌”地坐起来说:“我这今生今世,哪怕是金山银山都不要,我就只要你了!”两人抱头痛哭。这时忽听远处鸡叫,珍珍银牙一咬,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走!天地之大,走哪是哪!”说罢,二人动手把烂被窝一卷,喂牛料往布袋里一装就跑到后门,一拉,果然开了。两人乘着夜色,向着天边跑去。
张万财天亮时分,不见珍珍,喊不应,找不见,磨坊、牛棚都没人,牛也不出坡,呼哨也没影了。一想:十有八九是她和呼哨私奔了。张万财恼羞成怒,吩咐管家四路派人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找来找去四五天不见踪影,十来天也无着落。
且说他二人跑到远远的一条山沟里,遇上了一位孤苦无依的老大娘,原是开染房的,膝下无子,正无人手,看这两个孩子也是苦命人,便收呼哨为义子,为她俩圆了房。他俩跟着大娘学染布,白天染,晚上染,仨人整天手不闲,染出的布挂满沟,逢集上街去卖钱,养住家,糊住口,日子越来越有过头。后来三川人称这条沟为“晒布沟”。
谁知好景不长,这事不知怎地传到了管家耳朵里来了。财主买通官府,称“小牛倌拐带丫环盗物潜逃”。官府派来衙役,财主集齐家丁,前来捉拿牛倌和珍珍。多亏老后山一个老牛倌来报信,指引他二人逃到老后山,才没被抓住。二人在老牛倌家住了下来。老牛倌管种地,小牛倌管放牛,珍珍洗衣做饭管家务。小牛倌又使出看家本事。放得牛膘肥体壮,养的一头母牛第二年就下了一头壮牛犊,呼哨对这头牛仔特别喜欢。不久,张家财主知道了消息又派人撵来了,呼哨抱上牛犊,带着珍珍又跑了出来。
这一下他们二人,东躲西藏,昼伏夜行。一天,正躲在一个石垅下烧松子吃,猛听得狗咬人叫由远而近,财主家人又撵上来了。珍珍因连日奔波,脚上打了泡,实在跑不动了,就劝呼哨先跑别管自己。呼哨哪肯丢下她?追的人越来越近。珍珍推着呼哨:“你快走,我等着你回来!”呼哨只好把珍珍背到悬崖根儿,放到葛条笼里用茅草盖严,抱起牛犊回头说:“我把他们引开,你可千万不能动。万一等不着我,千万不要误了你的—— 终身!”珍珍哭道:“等到西天出日头,黄牛长翅膀,也要等你回来。”
呼哨抱着牛犊只管跑,后面人追得紧。
呼哨故意绕了个大弯,翻过一座小山,上了一个岭尖,他拍着牛犊说:“你快叫,快叫。”牛犊像是听懂了,扯开嗓子“哞哞”直叫。财主用手一指“在那里”!管家带着狗腿子顺着牛叫声撵了上去,远离了隐藏珍珍的山谷。
又追到一座悬崖边,呼哨一看:前面一条二十多丈宽的深涧把对面山峰切断,脚下是无底深渊,这就叫“断山壕”。就是扎上双翅也难飞过去。后边乱喊齐叫,眼看就要撵上。正在危急万分,忽听耳旁风声,沟底上来一个白胡子老汉和一个白发老婆婆,每人手里拿着一根草,笑眯眯的叫呼哨赶紧吃下去,说着就把草揉碎硬塞到呼哨嘴里,老婆婆也把草塞进牛犊嘴里,顿时异香扑鼻,满口生津,这时追兵已到跟前,两位老人齐喊:“快跳!”,眨眼不见了,呼哨抱牛犊两眼一闭,纵身一跳。
呼哨只觉耳旁风响,身轻如燕,飘落到对面山顶上,一睁眼:好大一个场子,却见那两个老人领着一班仙女仙童,奏起仙乐,抬着一顶八抬大轿来迎接他,他简直不敢相信。老公老婆对他说:“禀报真人得知:俺俩是奉了老君山上老君之命,来超度你们的。你原本是给老君饲养坐骑青牛的童儿,因与王母身边的侍儿发生了一段未解的尘缘,才被贬下天界,你投胎成一个牧童,侍儿托生成村姑珍珍。如今夙债已还,你二人该成正果,我已把珍珍超度到娘娘那里去了。你也应重归仙界。我叫你吃的草是老君亲自从蓬莱山采来,经过九蒸九晒,又在丹房里与灵芝仙药配制而成,又放入八卦丹炉内熏了九九八十一天,草里溶进了七七四十九颗九转金丹,所以你们吃了,就可羽化成仙了。”接着又自我介绍:我们两个原来是老君山上守丹炉的童男童女,因贪恋红尘,私下婚配又偷吃仙丹,被老君赶出丹房,夺去妙龄,点化成翁婆囚入“绝缘洞”中,后来看我们真心悔悟,才放出来,让我们来点化和侍奉真人的。
从此,这座山就叫“抱犊山”。小牛倌呼哨所居的“过风洞”也就成了“抱犊宫”。后人塑下了白面无须的“抱犊真人”神像。
后来,老君爷为了镇住抱犊山的“恶瘴邪气”,防护魔教侵山,就将那两位老人点化成石公、石婆分守在“抱犊宫”东北二门两旁,变成了“石老婆”、“石老汉”两块大石。
流传地区:栾川
讲述者:崔景华 林勃勃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