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的寒衣节。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的祖先烧五色纸,还要到门外或十字路口,撒个灰圈儿,给那些少胳膊缺腿、少儿没女的鬼魂烧纸,据说是天冷了,人间要添寒衣了,也应该给阴间的鬼魂添些寒衣。据说,这个风俗是从孟姜女哭长城时传下来的。
秦朝时候,有一个女子爹姓许娘姓孟,认个干娘本姓姜,因此就叫许孟姜。她十八岁的时候,嫁了个丈夫叫范喜郎,过门后,夫妻恩爱,日子过得舒舒服服。不料,三个月后,秦始皇要大征民工去打边墙(长城),范喜郎也被征了去。
秋天到了,范喜郎一去几个月杳无音信,可把孟姜女萦记坏了。心想天气冷了,上有兄下有弟的人,都去给自家打边墙的人送寒衣,孟姜女想起自己的丈夫,是个单根独苗,谁去给他送寒衣呢?她把自己的心事说给了公婆,决心要去给自己的丈夫送寒衣。公婆一听,难过得哭了起来,既想念儿子又怜惜媳妇,不叫去吧,自己的儿子在边外受冻,叫她去吧,自己的媳妇是个柔弱女子,这边墙路途遥远啥时才能走到?孟姜女说:“二位公婆请放心,我下边有腿,上边有嘴,走着问着,问着走着,找不着你儿子我决不罢休。”公婆万般无奈,也只好由着媳妇了。
孟姜女一夜没睡,一更二更打包袱,三更四更望月亮,到了五更天明亮,孟姜女赶紧起了床,辞别公婆,起身走了。
一路上,一只乌鸦跟着她在头上叫唤,给她引路,她出门就哭,走一里,哭一里,走一天,哭一天,一直哭了三天三夜,她不知边墙在那里,还有多远?哭得孟姜女晕倒在荒郊野外。这哭声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爷才派天神把她驾上云头,托到了边墙根儿。孟姜女来到边墙根前,睁眼一看,只见打边墙的民工就像蚂蚁行雨一样,黑压压地望不到头,又看见边墙一边,死人成堆,白骨成山,她走了一段又一段,看了这人看那人,认不清哪个是自己的丈夫。她到处打听,也打听不到范喜郎的音信,最后她问到了一个四五十岁的老人,老人才说:“唉!范喜郎是个读书人,力量小,又多病,他早就死了,尸体被埋在这边墙里了。”孟姜女一听,当时昏绝在地,半天醒来,就放声痛哭起来:“我的苦命的夫呀?你在哪里?为妻千里迢迢给你送寒衣来了!”说也奇怪,她这一哭,把边墙哭倒了一截,露出了层层白骨,孟姜女这才把食指咬破,上前去滴血认骨,哭着许愿道:“白骨啊!若是我范郎的骨头,血滴上去,凝入骨内;若不是我范郎的骨头血可不要入内呀!”说也奇怪,孟姜女把血滴在几个人的白骨上,都是一抹就掉,最后滴在一架白骨上,鲜血一下就把白骨染成红骨了。孟姜女这才脱下衣衫,将骨头包起,准备背回家去。
恰在这时,秦始皇视察边墙来了,他听说有一女子,在边墙痛哭,哭一声边墙倒一截,又哭一声边墙又倒一截,发怒要拿这一女子问罪。可是一见到孟姜女,他就惊呆了,心想:世上竟有如此美貌的女子!我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阿房宫三百里尽收六国佳人,也绝无此女美貌?于是他就派大臣去说合,要把孟姜女封宫。
大臣去向孟姜女说:“你哭倒长城,圣上不怪,反把你封宫,你要允下,享不尽的荣华,受不尽的富贵。”孟姜女想,我身到这个地步,哪有说理的地方?不答应,人家还不是硬要抓去?便假意向那大臣说:“要我允下亲事,必须答应我三件事!”大臣忙问:“哪三件事?”孟姜女说:“第一,要一个金棺银盖顶给我丈夫好好装殓起来;第二把我丈夫埋在江岸之上;第三满朝文武披麻戴孝,老昏王拄哀杖给我丈夫送葬!”
说媒的大臣回来了,秦始皇急问:“媒说的怎么样?”那大臣说:“婚已允下,只是得三个条件。”“那三个条件?”大臣说:“第一得给她丈夫做个金棺银盖顶好好装殓。”“第二呢?”“第二是把她丈夫埋在江岸之上。”“这有何难?那第三呢?”“第三件嘛……为臣不敢直讲。”“但讲无妨!”“第三她说得无理,要你带领满朝文武,拄上哀杖,给她……丈夫送葬!”秦始皇一听笑着说:“只要美人肯随我进宫,就是再说一百条,我也答应,你去传话,就说我一一应允。”
大臣给孟姜女一说,孟姜女惊呆了,进退两难,允下丈夫死了,二公婆没人照看,我怎么嫁给仇人?不允,三个条件人家都答应了,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死。
第二天,正是重阳节,秦始皇娶她来了,前头是一顶花轿,轿后头是一副棺材,棺材的天板雪白耀眼,棺材的傍座金黄闪亮。秦始皇身穿着孝衫,手拄哀杖,后跟满朝文武和五千兵马,俱是披麻戴孝向江边送葬来了。孟姜女将包袱打开,用白绫将白骨裹了,放在棺材以内,到江边安葬。谁知这孟姜女到了江边,下了花轿,向着丈夫的灵柩哭祭一番,抱起一块石头,跃入河里,自尽了。
秦始皇上当了,不由一阵大怒,脱下孝衫,兵退四十五里,从腰间抽出赶山鞭一声吆喝,要把周围大大小小的山都赶入江中,把孟姜女压死在江心,永世不得翻身。
高山在逼着江水改道,江水翻起了巨浪,淹没了许多良田,这事惊动了龙宫的老龙王。老龙王问夜叉:“是谁在江岸作恶?”夜叉说:“是秦始皇手持赶山鞭把群山赶入江中。”龙王一听:“不对,天上地下只有我龙宫有赶山鞭,他从哪里弄来的赶山鞭?”夜叉说:“就是咱龙宫的那根赶山鞭。”龙王问:“何时被他盗去?”夜叉说:“不是他盗去了,是他骗去了。”夜叉这才从头至尾,把盗赶山鞭的事情说了一遍。
夜叉说:“一个月前,我在龙王庙里,被两个老汉把我的心哭软了。这两个老汉,都八九十岁了,头发雪白。在老柏树下下棋,有一个像官员模样的人,来看下棋,看了一会儿,那人问:当今皇上清不清?老人没有多想,就随口说:清他大那蛋!谁知这一下戳下了大祸事,原来这个人是秦始皇身边的大臣,回去对秦始皇一说,秦始皇便派人来请这两位老人,说是叫他们到朝中去教几个徒弟下棋,可是到了朝中,秦始皇早做好了准备,叫石匠先锻了些棋子,每个棋子就跟碾盘那么大,又叫画匠画了个棋盘,棋盘就有二亩地那样大。这哪里是叫他们来教徒弟下棋!这是叫他们来受刑来了。两位老人一看见秦始皇身边那个大臣,知道是前天说了一句闲话,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是就急忙跪下,恳求秦始皇恕罪。秦始皇说:要我恕罪,倒也不难,限三天以内,您俩把西湖周围的群山,给我搬到御花园内,我恕您无罪。这不是故意难为他们吗?老人无奈,就坐在龙王庙前哭开了,我看他们哭得可怜,没经老爷知道,就把咱的赶山鞭借给了他们用去 。谁知两位老人把山赶去后,秦始皇就问他们是怎么把山搬来的,两位老人照实说了,说是我借给他们的赶山鞭。秦始皇一听,要看赶山鞭。谁知他一看,便收起了宝贝。两位老人上前去讨,反被秦始皇杀了。因此赶山鞭落入了他的手中。臣不经龙王知道,私借宝贝,失落宝贝,臣该万死!”说罢那夜叉连连叩头不已。
龙王听罢夜叉的诉说,知道再发火也是无用,于是便和夜叉商量如何收回赶山鞭的计策。夜叉想了良久,才想出一条计策来,他对老龙王一说,老龙王连连点头说:“好,好,可行,可行。”
原来这夜叉有一女,在龙宫当宫女,夜叉知道自己犯了失宝大罪,就把自己的女儿,扮做孟姜女的模样,到秦始皇的宫里去骗取赶山鞭。
却说秦始皇正坐在宫中思念孟姜女,猛听宫人禀报说:“孟姜女来了。”秦始皇闻听大喜,忙将孟姜女召进宫内,问孟姜女:“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孟姜女笑嘻嘻地说:“我一跳下水,有一只老鳖就把我驮了出来,我醒来一看,江岸上也变了样,只见一座一座的大山,我在山中走了一天,不想又转到这个地方。”秦始皇一听大喜,就叫宫女把她换了宫装。
这天夜里,孟姜女一觉醒来“啊”地大叫了一声,滚下床来,秦始皇忙下床扶起她,问她为啥夜惊?她回答说:“我胳膊疼、腰疼、腿疼、心里慌。”秦始皇问孟姜女:“你到底是咋了?”孟姜女说:“我梦见了范喜郎,他穿得单薄,腿瘸着,少一只胳膊,他怪我不给他送寒衣,他要脱我的衣裳,边墙里还有许多鬼魂也问我要衣裳。”秦始皇听了说:“这有何难,明天就给他们送。”说罢他又许愿说:“我说那些穷鬼们,你们都不要闹了,明天我就给你们送寒衣。”果然灵验,他许罢愿,孟姜女马上病好了,身上也不疼了。第二天,秦始皇就叫来一百名裁缝,搬来一百匹绸缎,做成五百身棉衣,五百身单衣,五百双鞋,五百双袜子。孟姜女一见说:“他死了,他们是鬼魂,在阴间,你往哪里送?不如把这些东西,都送给边墙上活着的人。再用纸做成衣服,焚烧后送给阴间的鬼。”秦始皇听后,觉得有理,于是又叫来一百名纸扎匠用纸做了一千套寒衣。在十字路口焚烧了。
不料,到了第二天晚上,孟姜女夜惊得比昨天还厉害,秦始皇问她又咋了?孟姜女说:“范喜郎又给我托梦,说给他烧的寒衣纸太少了,都叫别的鬼给抢走了。”秦始皇说:“范喜郎你别闹了,明天我下道圣旨,叫普天下的人,都送寒衣,这样鬼魂们都不争了。”果然,从此孟姜女就安然无恙了。秦始皇下旨烧寒衣这一天,正是夏历的十月初一,所以以后每逢十月初一,就沿袭了给鬼送寒衣的习惯。
这个假孟姜女和秦始皇生活了半年,把他摆布得也真不轻。这一天夜里,假孟姜女又对着秦始皇痛哭起来。秦始皇又问她哭啥哩?假孟姜女说:“我和你共同生活了半年,不论啥你都没背过我,啥东西都叫我经管,只有一样东西,你背着我,说明你还不跟我一条心。”秦始皇说:“啥事我背着你了?”假孟姜女说:“赶山鞭。”秦始皇说:“您妇道人家管那干啥?”假孟姜女说:“我也不想管,不过你背着我,我太伤心了,你叫我看看还不行吗?”秦始皇为了讨孟姜女的欢心,什么都拼上了,于是他就从宝盒里取出了赶山鞭让孟姜女看。孟姜女把赶山鞭一挥,可把御花园内的群山,又赶回西湖岸边去了。秦始皇一见,赶忙去夺,那个孟姜女摇身一变,头上伸出了两条长长的角,吓得秦始皇急忙后退,问道:“你是何人?胆敢来欺骗天子?”假孟姜女说:“我乃龙宫的宫女,今天特来取赶山鞭来了,和你生活了六个月,减少你阳寿六年,你本来该坐四十二年江山,现在你只剩下三十六年了,你的死期不远了。”秦始皇一听大怒,忙令兵将去捉拿假孟姜女,看看赶到江边,假孟姜女又挥动赶山鞭,将秦始皇赶到江里的大大小小的山,又赶出来了。拦住了追兵的去路,这时真孟姜女的尸体,也从江里赶上了岸,和范喜郎的坟墓合葬在一起。秦始皇再往前追赶时,只听一声炸雷,假孟姜女腾空而起,飞向龙宫去了。
秦始皇从此也吓得害了一场大病,一病不起,就呜呼哀哉了。
流传地区:栾川
讲述者:王桂菊
记录者:潘保才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