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梨花在栾川三皇沟组织了一个马帮驼队,将这里的土特产品沿着西汉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运到了西域,换回了番茄、番芋、番薯、番豆以及青盐、海盐等许多物资,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赞扬,树立了威望。
通过这一次的马帮西行,她从中发现,最能代表华夏文明权威的,是中国的丝绸,在中亚、西欧等西方国家里,谁能穿上一件中国绸的衣服,就最高贵、最受人尊敬。因而丝绸在那里特别风行走俏。樊梨花见这里到处都有桑树,可以养蚕,发展缫丝织绸很有条件。于是她就将这个打算告诉了王大伯。
王大伯说:“梨花啊,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你想一镢头下去就打出个井来,那是办不到的。你的心情我知道,你是个能办大事的人,可是这件事就不行。这地方的人历来都没养过蚕,而你还想要绸子,你出去问问,这里人老几辈子,谁见过绸子?”
梨花觉得王大伯说的也有理,就又和杨顺等人商量。
杨顺说道:“王大伯确实是个好人,但他蜗居深山,如同坐井观天,怎知外边世面,我看这事好办,我们可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可在此地提倡养蚕,摸索经验,做长远打算;一面派人到江南丝绸之乡请来一两位有织绸手艺的老司前来,就能商量出办法。”
梨花说道:“出外办事,你有经验,你去我也放心,你就去吧,但要早去早回。”
不到两月,杨顺回来了,从浙江平阳请来了一位师傅。师傅姓高,名叫高成进,是个年轻人,衣着朴素,说话开朗,看去倒也老实精干,还带了一捆乱丝。
梨花问:“带这些乱丝何用?”
高成进说:“这些乱丝都是好丝,理一理都能织绸,这是别人不用了寻给我的,我就带来了。”
梨花说:“我们请师傅来,是想让你给我们织绸的,可这里一无所有,我们可以商量一下,就请高师傅先说说你的意见。”
高成进说:“织绸首先是丝,有丝才能织绸。你们手里没丝可以去买。我们那里都是买丝织绸的,丝很便宜,乱丝更便宜。”
梨花说:“高师傅说的很好,买丝也很方便,买丝不管花钱多少,我们都不计较,只要师傅能织出上等绸子,我们是运往国外的,但不知师傅的手艺如何!”
高成进说:“常言说能吃五大料,就能拉五大套,我既然来了,就敢承担这副担子。至于你说的丝绸之路,我们江南也有所闻,我还听说那里的人不仅爱穿中国的家机绸子,同时那里的姑娘们也最喜欢中国的罗巾”。
“罗巾?”刁月娥问,“罗巾是什么?”
高成进说:“罗巾就是用丝织的头巾、围巾、手巾、汗巾等,上边可以织些花鸟图案,看着非常漂亮”。
“你会织吗?”
高成进说:“会织,但不知你们这里有织绸的机子没有?”
梨花说:“这里有好几家都有织布机,我领你去看看,是否管用。”
樊梨花领着高成进看了几个机子。高成进说:“这里的织布机织布可以,织绸不行,特别是织罗巾,要用好几个梭子挑花,根本不管用。”
梨花皱了一下眉头,说道:“这又是个难题。”
高成进说:“我家里有现成的织绸机,就是路太远,若能去人运来就好了”。
梨花高兴地说:“既然高师傅家里有织绸机,太好了,咱们有的是骡马,去一趟也不费事,就请高师傅再辛苦一趟,还让杨顺与你同去,顺便把丝也买回来,就可作好开机准备。”
不到一个月,织绸机就运来了,丝也买来了,樊梨花专为高成进建了两间机房。
织绸、织罗巾工序很多,分漂丝、染丝、经丝、掏丝、引丝、过缯、穿机头等,一个人不行,需要有人作配手帮忙,梨花就专派小翠去作助手。小翠心灵手巧,身材苗条,外号“七仙女”,她来作织绸助手,正可发挥她的智慧才能。当高成进织成第一幅罗巾时,上面织的是一个“富贵不断头”图案,小翠看了,心里不很满意,就拿去让樊梨花看,梨花看了说道:“高师傅能织出这样的图案,称得起一把好手,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小翠说:“高师傅的手艺确是不错,不过他这是第一幅,是亮手艺的,恐怕以后再拿不出更高的杰作了。”
梨花心里暗吃一惊,说道:“哟!你还挺有眼力呢,现在是刚开头,你说说,以后该咋织,出个点子。”
小翠说:“丝绸罗巾运往国外,挂的是中国的牌子,打的是大唐的旗号,质量瞎好一点也不能马虎,依我看,如果有人能画几幅出色的图样,如孔雀戏牡丹啦,百鸟朝凤啦 ,就更好了。”
春红一听说道:“姑娘在家时就会描龙绣凤,画几幅花鸟画也费不了多大事。”
梨花说:“多年不画了,早就丢达了,试试看,好了用,不好不用。”
樊梨花在一天之内就画了十幅,画的是“君山十景”。小翠拿去叫高师傅一看,高成进吃惊地说:“这景画得也太好了,就像真的一样,我们一定要细心地将它织好,不能走样。”
在织的过程中,穿经、挑线、换梭、接头,小翠配合得十分熟练,只用了七天时间,十幅罗巾就织成了。梨花十分满意,赞不绝口。
接着梨花又画了几幅“五子登科”、“天女散花”、“百鸟朝凤”、“五女拜寿”、“胖娃娃”等,花样越来越多,图案越设计越精,真是丰富多彩,罗巾质量越织越高。因为罗巾的花色图案多数都是樊梨花绘制的,所以这批罗巾就定名叫“梨花巾”。
在高师傅的细心传教中,小翠很快就掌握了织罗巾的技术,而且还能独出心裁,织出新的花样,织的又快又好。为了加快速度,樊梨花就又请来木匠,仿照着高成进的织绸机又打造了一部,让小翠单独操作,命春红、秋香两人做助手,其他人积极准备其它物资,为明年的马帮西行作好准备。
过了严冬,春暖花开,樊梨花对这次西行的产品准备的非常充足,远远超过了预定计划,就将马帮由原来的一百多头扩大到三百多头,就命杨顺和秦汉夫妻二人带队上路了。
马帮到了长安,暂作休息,秦汉去到两辽王府向薛丁山作了禀报,丁山又上朝奏知高宗。高宗闻奏大喜说道:“此乃盛举,细想西汉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穿过沙漠,马帮也只到达西域各国。此番西行,西番各国已经归服,道路无阻,就可越境出国,一探西方世界。”于是传旨,又派两名朝阁大臣随马帮西行,协助办理外交事务。薛丁山也增派兵将护送。
马帮到了西夏,番王哈迷赤亲自带领文武出城迎接。杨顺即命兵士取出一些丝绸罗巾作为礼物赠送,并留下了一批预订的麻鞋,就带领马帮,继续西行。走过柴达木,穿越昆仑山,驼铃在荒漠大山里响了两个多月,直至中亚地区,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尼斯坦等六个国家进行了物资交流,建立了友好往来贸易关系。六个国家的首领见中国是东方大国,今又遣使前来结交,非常高兴,都又特派使臣到西京长安朝见大唐天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唐时期。
这次的西行马帮,带的产品包装精美,等级分明。中药材带的最多,成交最快,丝绸、土布、山漆、蜂蜜,更是供不应求。但是最受欢迎的则是“梨花巾”,引起了轰动。特别是粟特族的姑娘们,对“梨花巾”特感兴趣。上面织的“天仙配”、“百鸟朝凤”、“天女散花”、“胖娃娃”等各种图案,把她们都吸引住了,为了能买到一条“梨花巾”而不惜重金,纷纷围住马帮,要求下次再来,并愿预付定金。甚至后来有的姑娘在婚姻大事上,首先提出非要男方买一条“梨花巾”不可,不然婚事难成。
流传地区:栾川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